法門寺資料集成(13)

 

法門寺與唐代帝王

 

邱建一2010.9.22.重新整理舊稿。

此稿件曾經歷過二次修整:1998.11.16.,2002.2.18.但一直未完成。

驚聞2010年10月,法門寺文物即將來台展出,匆忙之間,將舊文登出。掛萬漏一,還請大家指正謬誤!

如需引用本文,還請同好通知一聲,多謝!


東漢末年(約東漢桓帝時期),佛骨傳入中原地區,歷經東漢末年至魏晉南北朝,先後於佛骨埋藏地先後興建、擴建了「阿育王寺」、「成實寺」、「大寶昌寺成實道場」,最後在隨煬帝義寧2(AD618)當時的大丞相李淵,應「寶昌寺」僧普賢的請求改名為「法門寺」,從李淵開始,這個寺院開啟了唐代帝王與佛教之間的一段錯綜複雜的因緣。

唐代帝王一般來說都是信奉佛教的,當然隨著個人信仰的忠貞程度不同,所以也有等級之分。整個唐代除了一位信奉道教的唐武宗曾經因為個人因素而大規模的進行滅佛運動之外,大部分的皇帝都極崇信佛教,所以法門寺在中唐以後幾乎成為「國寺」的地位,而法門寺的住持也幾乎都由皇帝敕封,而成為「國師」。當然,這個寺廟在唐代會如此地興盛,除了皇帝個人信仰之外,與佛教在中土地區的傳播也有關係,自從東漢以降,佛教教義所宣導的內容以其平易近人,讓本土的道教幾乎成為少數人的信仰,再加上佛門至寶的佛骨舍利收藏在這一個地點、法門寺離帝都長安城又近,所以法門寺的重要性可見於一般。

法門寺與唐代幾位帝王的關係最主要建立在七次的迎佛骨儀式上,所謂的迎佛骨,就是將佛骨舍利由法門寺地宮迎請到皇城內供皇帝瞻仰膜拜,當然在奉迎的途徑上一般民眾也沿途瞻仰光彩。七次的迎佛骨儀式不只是佛教界的盛事,在另外一種文化層面上也代表了唐代帝王與法門寺之間建立起一條深厚的臍帶關係,有學者認為法門寺的歷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唐代佛教史,尤其是法門寺地宮的出土,更是一個唐代帝王宗教史的活教材。

七位曾經迎過佛骨的唐代皇帝分別是:太宗、高宗、武則天、肅宗、德宗、憲宗、懿宗。但是唐代歷任帝王幾乎都與佛教有過一段關係:

初唐時期,遠自唐高祖李淵就曾經賜名「法門寺」,但當年正在唐代初創時期,兵馬空傯,李淵大概除了賜名之外,他無暇禮佛。

唐高祖武德二年,秦王李世民(後來的唐太宗)率軍征討對抗李氏王朝的最後一股勢力–隴西薛舉軍,雙方在淺水原決戰後,李世民大勝,唐代因此確定為中原地區唯一的霸主,唐代確立。在凱歌班師回朝的同時,李世民途經法門寺,在寺僧的請求下李世民應允將當時還屬於長安的寶昌寺管轄的法門寺獨立為一個寺院,並為這個新的獨立寺院增加僧眾以符合「五十人為一寺」的不成文規矩,當年李世民親自為法門寺挑選80個僧侶,並主持這些新進的僧侶的剃度。

太宗貞觀5(AD631)法門寺火災,岐州刺史張德亮請求整修法門寺,並請開地宮以為供養佛骨,當時他奏請迎佛骨的理由是「古所謂卅年一開,開則歲穀捻而兵戈息」,他這個說法出自何處已不可考[1],但自從貞觀5年之後,法門寺地宮倒是每卅年(或卅年的倍數六十年)一開,當年太宗皇帝應允張德亮的請求,由地宮取出佛骨之後就直接供奉在法門寺之內,當年到底如何供奉、供奉多久,史未詳載。不過當年法門寺地宮佛骨舍利取出後倒是引起了一波宗教狂潮,釋道世《法苑珠林.敬塔篇》曾經對當年第一次迎佛骨有以下的記載:

「既出舍利,遍示道俗。有一盲人,積年目瞑,努眼直視,忽然明淨。京邑內外,奔赴塔所,日有數萬。

舍利高出,見者不同。或見如玉,白光映徹內外,或見綠色,或見佛影像,或見菩薩、聖僧,或見赤光,或見五色雜光。或有全不見者,問其本末,為一生已來,多造重罪。有善友人教使徹到懺悔。或有燒頭煉指,刺血灑地,殷重至誠,遂得見之。種種不同,不可備錄。」

唐太宗未迎佛骨至長安供養的原因不詳,但他是一位敬佛的皇帝,高僧玄奘赴西域取經就發生在他主政的年代裡。

太宗死亡後,高宗繼位,高宗比起太宗更崇信佛法,這從他累次造塔建廟,並親撰廟碑看起來,他是一位非常虔誠的佛教信徒。高宗顯慶四年(AD659)他給錢5000貫、絹5000匹,作為開啟地地宮迎佛骨的花費,以應「卅年一開」的傳統。顯慶五年,唐高宗首開迎佛骨至京師供養的先例:

「顯慶五年春三月,下敕請舍利往東都入內供養。時西域又獻佛束頂骨至京師,…,又追京師僧七人往東都入內行道。

…。敕以舍利出示行道僧,曰:此佛真身,僧等可頂戴供養,經一宿還收入內。皇后捨所寢衣帳,准價千匹絹,為舍利造金棺銀槨,雕鏤窮奇。」

佛骨舍利在皇城供奉三年後,高宗龍朔二年(AD663)送還法門寺,這次法門寺因為高宗的詔令而開始大肆整修,整建期間「不日不夜,載營載葺,莊嚴輪煥,制置殊麗,危檻對植,曲房分起,欒櫨斗拱,枕而盤鬱」,而法門寺在唐代國寺的地位大抵規模在此一時期奠定。

高宗死亡後,中宗、睿宗先後連續被武則天廢立,後來武則天乾脆自己當了皇帝–「則天大聖皇帝」,國號「周」。武則天由於一本偽經《大雲經》的敘述,相信自己是西方彌勒佛降世,使她原本在高宗的影響下已經極度崇信佛教的基礎下又再加深了一層,不但大量在黃河流域開窟造像,甚至在天授二年(AD691)一改過去的傳統,硬性規定佛教的位階在道教之上,並派人至全國各地搜刮道教經典大肆焚毀。

武則天長安四年(AD704),她派人至法門寺迎請佛骨舍利至洛陽皇城中供養,稍後武則天病亡,佛骨舍利就這樣的放在洛陽城皇城的「明堂」之中長達兩年,景龍二年(AD708)繼任的中宗皇帝才詔還佛骨。中宗皇帝甚至為了表示虔誠,還與皇后、公主多人截髮入塔,以示供養舍利。景龍四年二月十一日,中宗皇帝應法門寺寺僧之請,為之改名為「聖朝無憂王寺」,並旌表真身寶塔為「大聖真身寶塔」。1976年,法門寺塔西南面的地下,發現一只石匣的蓋子,蓋子有以下的銘文:

「大唐景龍二年,歲次戊申,二月乙丑,朔十五日己卯,應天神龍皇帝,順天翊聖皇后,各下髮入塔,供養舍利,…。」

睿宗景雲三年(AD712)李隆基即位為玄宗皇帝,在稍早的中宗時期,由於前幾代的皇帝極度崇佛,造成「普天之下造寺不止,枉費錢財者數百億。度人不休,免租傭者數十萬」的現象,開元二年(AD741)玄宗頒佈詔令,查禁濫竽充數的僧尼,並勒令還俗,據說當年被迫還俗的就有120000人之多。但是玄宗皇帝並非完全禁絕佛教,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運用佛教當作政治的工具,當時完成的「樂山大佛[2]」不但是中國最大的一尊佛像,而且是按照玄宗的長相所雕刻出來的。在唐玄宗的年代,所謂的「開元三大士」也自西域而來,這三位胡僧將密宗佛教帶入中國,也確立了唐代中晚期「唐密」的基礎。

玄宗皇帝晚年的「安史之亂」導致讓位給太子李亨,即是後來的唐肅宗皇帝。與玄宗不同的是肅宗皇帝又是一位崇佛的皇帝,在他即位的初期,國家正處在「安史之亂」所造成的動盪當中,他求助對象不是各地藩鎮諸侯,而是神佛的助力,甚至到了至德二年唐代藩鎮聯軍收復首都長安,他也歸功於佛祖的庇佑,不但邀請高僧偽他進行「灌頂大法」,上元二年他更不顧洛陽尚在血戰當中而決定迎請至長安供養,這次的供養活動因為戰爭而倉皇於二個月內結束,雖然並未真正開啟地宮,不過卻開啟了另一場迎請佛骨儀式的先聲。

貞元六年(AD790),德宗皇帝詔請迎佛骨至長安供養,又送佛骨至各大寺院以示信眾,這次的活動史未詳載,可能是因為繼「安史之亂」之後,各地藩鎮叛變頻傳,所以只以「傾都瞻禮,施財貨,累鋸萬。」簡單的一句形容當時的情況。

德宗死後,順宗皇帝僅在位一年又離奇死亡,傳位至憲宗皇帝。唐憲宗即位之初即詔令大德高僧至長安弘揚佛法,憲宗即位之後經過13年的戰爭,終於一步步地將國家的戰爭平息,自「安史之亂」以來的戰亂,終於在元和十三年告一段落,雖然唐代終於維持了一小段時期的承平時期,不過憲宗卻在此時決定奉迎佛骨至長安瞻仰。

唐憲宗元和十四年正月,憲宗遣使迎佛骨入京,此次迎佛骨的過程是「王公士庶,奔走施捨,唯恐在後,百姓有廢業破產、燒頂灼臂而求供養者,…。」大唐帝國經過「安史之亂」後,好不容易才進入一小段的承平時期,而唐憲宗不思如何整頓國政,反而想要迎佛骨以延年益壽,這個行為激怒了當時以宰相裴度為首的朝中大臣,在這個基礎上韓愈寫了一份重要的歷史文獻〈諫佛骨表〉,韓愈激烈的要求憲宗皇帝停止迎佛骨的行為,甚至最後建議乾脆把佛骨毀滅丟棄,以免造成以後的後患:

「孔子曰:『敬鬼神而遠之。』古之諸國行弔於其國,上令巫祝先以桃茢拔除不祥,然後進弔。今無故取朽穢之物,親臨觀之,巫祝不先、桃茢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舉其失,臣實恥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諸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後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聖人之所作為,出於尋常萬萬也,豈不盛哉!豈不快哉!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鑒臨,臣不怨悔。無任感激懇悃之至。」

當然,韓愈為了「諫迎佛骨」乙事,幾乎被憲宗皇帝當場處死,但因為宰相裴度等群跪於朝廷「叩首力爭」,而最後被貶為中國最偏遠地區的「潮州刺史」。當年驚天動地的〈諫佛骨表〉其實顯露出另一種文化現象,雖然整體來說唐代佛教是非常興盛的,但是就算是皇帝身體力行崇信佛教的同時,還是有另外一種反撲力量存在,而且這個力量就來源於智識圈,這些反對的人比較起廣大的大眾來說屬於受過高等教育、富有文化教養的知識份子(文人集團),他們眼見一片跡近瘋狂的迎佛骨儀式,有感於宗教狂熱之餘,不得不奮起餘力螳臂當車,甘心不計後果地挺身對抗像是洪流一樣席捲中國的佛教狂潮。

中、晚唐時期,由於前幾任皇帝的極度崇信佛教,使得寺院經濟及僧尼人數極度膨脹,唐武宗時期全國大小廟宇有5000多座、僧尼近300000萬人、寺院奴隸150000人,每座寺院都佔有良田總計有數千畝,寺院不但免於繳稅,甚至放高利貸牟利,而當時再加上國家稅賦極重,許多人都為了避免賦稅繇役而遁身佛寺為僧尼,中唐時期「十分天下之財,而佛有其七八」,更糟糕的是由於前幾任的帝王極度佞佛,而賞賜僧侶世襲官職眾多,不乏大司空、司徒、國公、大將軍等職位,部份的僧侶甚至參贊國政。這些點點滴滴的累積,終於使敬宗、文宗、武宗三代皇帝實施一連串的政策,進行有計畫的滅佛運動。

唐敬宗:整頓佛寺僧尼,飭令京師兩街各建「方等戒壇」,命左右街坊功德使選擇有戒行者為大德主持考試,凡童子能背誦佛經一百五十頁者、女童能背一百頁者,方准剃度。

唐文宗:繼敬宗後飭令天下僧尼都必須進行考試,凡不及格者皆勒令還俗。

唐武宗:由於他信奉道教,繼敬宗、文宗之後,雷厲風行的進行大規模的迫害佛門的措施,史稱「會昌法難」。會昌二年(AD842)至會昌六年持續四年的滅佛後,導致佛教幾乎在中國滅絕。

不過唐武宗皇帝於會昌六年(AD846)死亡後,繼任的新皇帝–唐宣宗先是懷柔,既而崇佛,最後又再度掀起了一陣佛教的狂潮,宣宗皇帝不但大肆興建佛寺,甚至在京城內的寺院興建「戲場」玩樂其間,不過宣宗在位三年隨即死亡,原本計畫的迎佛骨儀式不得不暫停。自宣宗朝開始,唐代的幾個繼任帝王,還是崇信佛教的,最後的高潮發生在唐懿宗的身上。

懿宗自繼位開始,對於佛教的尊崇幾起之前的皇帝有過之而無不及,皇城內聚僧誦經無日不息,他佈施給僧眾及寺廟的財富也是歷任皇帝之冠,他親自製作「讚唄」並飭令伶人製作「菩薩蠻舞」在佛誕之日演出以為慶賀。

懿宗皇帝的崇佛到咸通十四年(AD873)達到了高峰,他於當年322派遣官員至法門寺開啟地宮迎奉佛骨至京師供養,當年的儀式的浩繁及花費據推測應為唐代之冠,《資治通鑑》有如下的記載:

「…四月壬寅,佛骨至京師,導以禁軍兵仗、公私音樂,沸天燭地,綿亙數十里,儀衛之盛,過於郊祀,元和之時不及遠矣。富室夾道為綵樓及無遮會,競為侈靡。上御安福門,降樓膜拜,流涕霑臆,賜僧及京師耆老嘗見元和事者金帛。迎佛骨入禁中,三日,出置安國崇化寺。宰相已下競施金帛,不可勝紀。因下德音,降中外繫囚。…十二月己亥,詔送佛骨還法門寺。」

事實上,唐獻宗還來不及送佛骨回法門寺,在當年七月死亡,所以是他的繼任皇帝唐僖宗於次年一月送佛骨回去的。獻宗以後的幾位皇帝在位的時間都不常,當時的中原地區已經陷入了一片戰亂之中,末世的唐代即將滅亡。僖宗乾符元年(AD874)佛骨在唐代最後一次被置入地宮,30年後唐代滅亡。

以奉迎佛骨乙事來說,唐代七次迎佛骨除了第一次的唐太宗貞觀5(AD631)不曾將佛骨迎至京師,而是就地在法門寺供養外,其他的六次都是迎至皇宮大內;迎佛骨的目的有一大半都是在當時的皇帝年老體弱多病後,為了延年益壽所舉行的,迎佛骨是否有遂行皇帝的真正意圖不得而知,但是從送歸佛骨的同時,有六位皇帝也幾乎同時死亡看來,他們的願望是落空的。以下的表列可以清楚的了解這一層關係:

奉迎皇帝

奉迎年代

送歸皇帝

送歸年代

供奉時間

備註

太宗

貞觀5年

不足1年

法門寺原地供奉,未達京師。

高宗

顯慶4年

高宗

龍朔2年

3

送歸佛骨同年高宗死亡。

武則天

長安4年

中宗

景龍2年

4

迎佛骨同年武則天死亡。

肅宗

上元2年

不足1年

肅宗翌年死亡。

德宗

貞元6年

1

德宗翌年死亡。

憲宗

元和14年

不足1年

獻宗翌年死亡。

懿宗

咸通14年

僖宗

乾符元年

不足一年

迎佛骨4個月後懿宗死亡。

 

 


[1] 法門寺地宮在唐代有「三十年一開」的慣例,大抵整個唐代是每30年開一次地宮的。但是,這個說法查遍典籍,不知道典出何處。據信,可能是出自於歧州刺史張德亮的杜撰罷了。

[2] 樂山大佛是我們的俗稱,實際上它是唐密的「摩訶毗盧遮那佛」,摩訶是「大」的意思、「毗盧遮那」是「日」的意思,所以摩訶毗盧遮那佛也有人稱之為「大日如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enra01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