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裡的節氣與節慶:冬至

 

冬肥年瘦話冬至

 

 

邱建一

2009.11.22.為《行天宮月刊》「藝術裡的節氣與節慶:冬至」(2009年12月號)撰稿,未刪修原始稿件。


 祝允明_草書詩卷_箜篌引_局部(1).jpg

祝允明,〈草書詩卷.箜篌引〉,局部。紙本手卷,高36.1cm,長1147.5cm,台北故宮


 

一、冬至大於年:

冬至是24節氣之一,它發生的時間點大約是每年陽曆的12月22日至23日之間。按照現代天文學的解釋,此時太陽到達黃經270度,陽光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的白晝最短黑夜最長;而中國傳統的看法則是:「大雪後十五日,斗指子,為冬至。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以上不管是哪一種說法都指出一個事實,冬至日是黑夜最長的一天,從這一天開始,白晝漸增長,而時序也漸次走向春暖花開的季節。

冬至不只是節氣而已,春節是來年的開始,而冬至是去年的結束,所以在冬至慶祝一年的結束並且藉此準備來年的開始,對於傳統社會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慶日,歷代對這個日子的描述,顯得頗為熱鬧:

「冬至拜節,或以羊酒相饋遺,謂之『肥冬』。」(《懷柔縣志.節氣》條)

「冬至,邑人最重,前一日名『節夜』,亦謂之『除夜』。家家祭灶,有用葷品者,祭畢家人聚而食之。明日官府民間互相馳賀,略如元旦之儀。」(《江南志書.冬至》條)

「郡人最重冬至。先日,親朋各以食物相饋遺,提筐擔盒,充斥道路,俗呼『冬至盤』。節前一夕,俗呼『冬至夜』,是夜,人家更迭燕飲,謂之『節酒』。女子歸寧在室者,至是必歸婿家。家無大小,必市食物享先,間有懸掛祖先儀容者。諸凡儀文,加於常節,故有冬至大於年之謠。」(《吳中歲時雜記.冬至》條)

從典籍的敘述中可以看得出來,在過去的傳統社會中,冬至是一個非常熱鬧的節日,由於慎重從事冬至的儀典節俗,所以有「冬至大於年」、「肥冬」的說法出現。「冬至大於年」的說法很淺白很容易由字面體會,江南地區流傳的竹枝詞童謠也清楚地表達出這種看法:

「相傳冬至大於(如)年,賀節紛紛衣帽鮮。畢竟句吳風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

而「肥冬」的說法就比較曲折一些。在傳統的農業社會中,冬至時的農事皆已完全結束,正是等待來年開春下一次農忙前的空檔期,在此時節殺羊燒酒饋贈親友,一方面藉此連絡感情,另一方面也展開春節前的年節準備工作。肥冬是一種吉祥語的說法,冬至飲食非常豐饒有酒有肉,故為「肥冬」,至於即將來臨的春節,由於冬天時準備的各種飲食已消耗了許多,所以對比更加豐饒的冬至之後,春節就被戲稱為「年瘦」了。冬肥年瘦的說法在典籍中如此描述:

「十一月冬至節,從火,祭家廟福祠,拜父母尊長,設家宴,親戚相賀,與元旦一例。諺云『冬至大於年』,即吳中『肥冬瘦年』之說也。」(《江蘇儀徵.節慶》條)

 

二、「長至節」與「尊師節」:

冬至大雪紛飛,在寒氣逼人的節氣裡,騷人墨客的詩興也發揮得淋漓盡致,所以歷代有關於冬至的詩歌很是常見。唐代詩人白居易曾以遊子的心情寫了二首以冬至為主題的短詩〈冬至宿楊梅館〉與〈邯鄲冬至〉:

「十一月中長至節,三千里外遠行人。若為獨宿楊梅館,冷枕單床一病身。」

「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這兩首詩除了敘述遠在他鄉的遊子,逢冬至日不能返鄉的孤寂心情之外,白居易還提到冬至這一天也叫做「長至節」。長至節的名稱由來是因為冬至之後的白晝開始漸長,所以古人以自然律為基礎而有此別稱。

長至節對文人而言具有特殊的意義,因為這一天也是士子學生傳統的尊師節。而各種典籍對此都記載了相類似的說法:

「冬至,祭先祖。冬至前一天,館徒為師具饌。次日,衣冠拜師,詩亦命酒,次賀家長,次及岳家,外戚亦往拜之。」(《懷柔縣志.節氣》條)

「冬至日,為長至節。小學學生衣新衣,攜酒脯,各赴業師拜,是曰『拜冬』。」(《新河縣治.冬至》條)

冬至這一天除了拜師之外,還有拜聖、請教習、學館放假、燒字紙的習俗。拜聖當然就是祭拜孔子與其門徒而言,而請教習則是父母在這一天為子女延聘新教師,燒字紙則是在冬至才把一年以來積存的寫過字的字紙集中焚燒,這是來自敬習字紙的習俗,在習慣上在這一天燒字紙又稱為「拜冬」。

至於學館放假則是定例:「冬至節,…凡工藝與學生均放假一日。」但實際上大部分的書院、學館、私塾都是從這一天開始放假,直到來年的元宵節才結束假期。所以對於過去的學生來說,冬至日就是寒假開始的第一天。這一天可是一個大日子,故而偶遇過於認真的老師,到了冬至還不肯放假,頑皮的學庠生童就開始大唱一首歌謠:「冬至大於年,先生不放不給錢。」提醒老師放假的時間到囉!如果再不放假的話,來年的束脩可不肯再付錢了。

 

三、文人的冬季即景:

古代社會的文人,除了少部份的幸運兒可以得意官場之外,其實大部分的人都僅能在鄉在里開個小書院小私塾,藉著收幾個學生課徒以餬口而已。

自冬至日以後,學庠依例放假,文人們從這一天開始有大把的時間可以從事自己的娛樂。自古以來這一大批的士大夫階級除了考試用的經典讀物之外,向來都以詩書畫自娛,這也是為何描繪一年四季的景物之中又以冬景作品忒多的理由。冬景詩、冬景書、冬景畫,幾乎佔據了大半的藝術史,詩人、畫家、書法家們不管是業餘的還是職業的,在冬季都有大量創作,冬季題材也因此成了大宗。

在這一大批的作品中有讚美天地造化的寫景詩,也有因物借景感嘆人生際遇的詠嘆調,或歌、或書、或畫,文人們藉由各種方法銷此寒冬,不管是通俗俚唱的張打油《雪詩》:「江上一籠統,井上黑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還是字字珠璣的李白《清平樂》:「畫堂晨起,來報雪花飛墜。」都是在描繪冬季大雪紛紛的即景寫照。而在這其中最好的作品都是能夠感時而遇的心情抒發,當然這類型作品並不罕見,但比較好的代表作莫過於明代大書法家祝允明的〈草書詩卷〉(紙本手卷,高36.1cm,長1147.5cm,台北故宮藏品)了。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因右手多一指,故號枝指生,又號枝山,長州人。雖然身為赫赫有名的「明四大家」之一,但是卻是典型落魄文人的代表。據說祝允明幼年聰穎,五歲就能作徑尺大字,九歲作詩有奇語,讀書過目不忘,年長後涉獵諸子百家,著述頗豐。三十三歲中舉,但連續七次殿試皆不第,至五十五歲以賢良方直赴京候選,隨即出任廣東惠州府興寧知縣,六年後辭官歸鄉,放浪山水之間以終。

晚年的祝允明幾乎都居住在蘇州一帶,這位大書法家除了靠朋友接濟之外,還得靠當個塾師維持基本的生計。在他晚年的某次冬至日後,學庠休假,祝允明在家寫下〈草書詩卷〉。這件長達將近12公尺的手卷,雖然不是他自己的詩作,而是抄錄曹植的樂府詩四首:〈箜篌引〉、〈美女篇〉、〈白馬篇〉、〈名都篇〉。雖然沒有年款,我們無法確定這是哪一年的作品,但是這是祝允明晚年得意之作,他向來以草書聞名於明代,此長卷舉世公認是代表作。

王世貞評論這件作品:「晚節變化出入,不可端倪,風骨爛漫,天真縱逸。」由此可見後人對他的評價之高,但是這件作品豈止是書法優異而已,細觀全卷可以看出祝允明藉古喻今,他借了曹植的口,說了自己的話!整件作品的排序是刻意安排出來的結果,以祝允明的文學造詣應該知道〈箜篌引〉是曹植最晚期的作品,也應該知道〈名都篇〉是早期的作品。但他故意將書寫次序更動,只是想藉著曹植的文章說出自己的苦惱與不安而已,從「置酒高殿上,親友從我游」為始,他說的是被譽為神童的榮耀;到「生存華屋處,零落歸山丘」說出不得不接受現實的感傷;最後他在結尾的地方自題「冬日烈風下寫此,神在千五百年前,不知知者誰也。枝山。」更是為自己現今落魄的無奈處境下了最後的註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enra01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