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文明_木乃伊

  

要火葬還是木乃伊? 

 

邱建一2011.4.18.


 木乃伊的腳指頭特寫(亞歷山卓希臘羅馬博物館).JPG  

 希羅時期,約第1世紀,木乃伊的腳指頭。(亞歷山卓城.希臘羅馬博物館)


 

眾所週知,大約從8000年前開始(西元前6000年前),早在古埃及這個國家成形之前,撒哈拉沙漠延著尼羅河沿線就已經發現有木乃伊了。不過,這些最原始的木乃伊與我們所知道那種木乃伊其實不太相同,因為不管怎麼描述這些最原始的遺存,它們看起來都像是一塊過度乾燥的肉塊,人體組織萎縮得只剩下骨架還勉強撐著,我們還得透過骨頭的大小及位置來判斷這些乾屍的真實長相!

這些乾燥的屍體是有意製作出來的?還是自然成形的?這在學界內頗有爭論,但不管它們是不是刻意地被製造出來的,其實都與後來的木乃伊有段不小的差距,因為這些乾燥的屍體既沒有移除內臟,而且看似也沒有經歷過任何防腐程序,身體表面也沒有任何的包裹布條繃帶,只是一具靜靜地躺在沙漠裡的乾燥肉塊而已。

這些最早的乾屍都是屬於平民的墓葬,這從墓葬出土的隨葬文物看得出來;但有趣的是同時代的貴族墓葬,儘管有保護完整的墓室,以及豐厚的隨葬品,但小心放置在墓室內的屍體卻完全腐朽無存。為何草草埋葬在沙漠裡的屍體不會腐爛,而小心營造的墓室卻保護不了屍體,這種現象想必對當時的人極度困擾,後來在幾個世代之後他們終於發現了答案,原來答案就是撒哈拉的沙子,這些沙土層不但含有大量的天然鹽,而且沙土極為乾燥,適合保存屍體免於腐化。

在開發出完整的木乃伊製作方式之前,古埃及人曾試用過各種方式來製作「免於腐爛」的屍體,首先他們試著將屍體塗抹上一層樹脂,但這是無效的,屍體依然腐爛不堪。後來他們想到再利用繃帶布條,在屍體塗抹過樹脂之後包裹塑形,但即便有完美的包裹繃帶,但內部依然腐敗。最後,大約在古王國第三王朝(前2700-2620)時期,終於發展出比較完美的方法來解決屍體腐爛的問題,他們注意到屍體的腐爛作用並不是從外部開始的,而是從身體裡面展開的,尤其是腹部內的腸胃消化道更是第一個腐敗的器官,雖然古埃及人並不知道這是細菌作用所致,但是負責防腐工作的工匠祭司們,他們開始尋求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最後他們開始使用銳利的燧石刀割開屍體的胸腹部,將內臟取出後分別防腐,之後再利用撒哈拉的特產「納叢」(Natru, Natron)來為屍體進行脫水工作。納叢又稱為「泡鹼」它是一種天然鹽礦,包含95%的食鹽與4%的小蘇打,他們藉由鹽本身的脫水功能,將屍體的水份盡量的除去,雖然經過脫水的屍體不好看,但是經過巧妙的包裹過程,再加上填充粘土來塑形,最後獲得的結果至少看起來比起先前的樣子好多了。

製作木乃伊的技術並非一成不變的,每隔幾個世代的防腐師都會再加以改良既有的技術,大約在新王國時期(前1580-前1090)這種保存屍體的技術就已經發展到頂峰,自此就不再有進步的空間了,但可惜的是古埃及人把製作木乃伊的技術視為「神的能力」或是「神賦予的技能」,所以不能用文字寫下來,以免洩漏了神的祕密,製作防腐的方法雖然代代相傳,但是僅是口耳相傳而已,完全沒有任何的文字記載說明到底是怎做出木乃伊的?以下是希羅多德(Herodote)在西元第5世紀中葉,造訪了當時是波斯帝國領地的的埃及後,所留下的記錄節錄,這段記載非常重要,因為這是所有的歷史文獻中,第一次有人詳細地描述木乃伊的製作過程。在希羅多德的記載中依價位高低有三種製作方式,以下是他所描述的最昂貴、等級最高的製作方式:

「有人送來死者時,他們就讓顧客看木造的屍體模型,上面有非常精密精緻的彩繪。他們說,最精細的模型是某位神祇,在這裡提起祂的名諱恐怕是一種褻瀆[1],他們接著展示第二種模型,較便宜也較不精緻,第三種模型是最便宜的。

接下來,他們請顧客選擇要為死去的親友進行何種程序。家人談妥價格後即退出,只剩木乃伊師傅獨自留在工作坊裡,以下便是他們製作最精緻的木乃伊的過程:他們首先將一隻鐵鉤伸入鼻孔取出大腦,利用此法只能取出一部份,剩餘的則是注入某些藥物到頭顱內予以清除。然後他們用鋒利的衣索匹亞石薄片[2],沿著腹部切開一個口,取出所有的內臟,將腹腔清洗乾淨後,再陸續用棕櫚酒以及磨碎的香料洗淨。

接著他們在腹中填入磨碎的純沒藥、肉桂等等他們所知的一切香料–除了乳香之外,然後重新縫合。接著,他們將屍體浸入泡鹼(natron)[3]裡70天,不能超過這個時間。

70天過後,他們清洗屍體,並用很細緻的亞麻布條包裹屍體全身,然後塗上埃及人平時當作膠水用的樹膠。這時家人將屍體領回,放入特地為死者訂製的一口人形棺木內,他們會小心翼翼地將這口人形棺木以豎直靠壁的方式,安置於墓室之中。這是最昂貴的處理方式。

(Dunand & Lichtenberg, 1991. PP:102-3)

當然,每當自詡見多識廣的現代人看到古埃及人如此地整治一具屍體時,免不了都會認為有點噁心,或者覺得太不人道了!

習慣土葬或是火葬的現代人,幾乎無法想像一具屍體到底是如何製作成木乃伊的?在一般的觀念裡,都覺得殯儀館的火葬會比較「人道」些,即便他們已死了,應該是不會太在意自己的屍體如何被處理的!但是,即使是一具屍體,在入土或是火葬之前,在現代人的眼光當中,依然享有等同於生前的人格與地位。這也是為何現代殯葬業著得兼營防腐工作的緣故,因為即便是防腐效果只能短暫地維持到告別式結束,儘可能地維持往生者的尊嚴,這是家屬的期盼,也是殯葬防腐的意義所在!

不過,在舉行完告別式,之後進行的火葬或是土葬會發生什麼事就無人在意了,其實了解火葬或是土葬實際作用的人,應該都不會認為古埃及人製作木乃伊的方式就比較野蠻,現代人的方式其實也高明不到哪裡去就是了!

有關於土葬的作用方式,請參閱本人先前已經發表的文章,在此就不再贅述了。(連結:http://amenra0131.pixnet.net/blog/post/450704

至於火葬,絕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樣的方式比較環保(相對於活人而言),或是比較人道(相對於亡者而言),但實際上果真是如此嗎?或許實情未必就是大家所想像的那樣。

除了古希臘人與現代印度的婆羅門教徒之外,火葬在人類社會中並不普及,這是因為火葬得消耗大量的燃料,而且即便有充足的燃料也未必能夠保證完整的燒化屍體,沒有燒完全的屍塊就像是中秋節烤肉活動的成果,這種結果應該不是喪家所樂見的,而且還有再次處理的困擾。這是火葬不普及的原因與理由!

現代開始推廣火化是從西元1963年開始的,在那一年羅馬的天主教會在梵蒂岡舉行「第二次梵蒂岡會議」,決議解除對火葬的禁令,自此現代殯葬業走進了全新的領域。至於火葬的方法,除了比較保守的電動瓦斯窯燒化為骨灰之外,還有推陳出新各種「先進的環保方法」:

「機器的設計可以先將骨骼碎裂為雞蛋般大小,接下來磨成彈珠狀的碎球體,接著已破碎斷裂的骨堆可用剁碎機加上蒸汽再次粉碎。

在這個階段我們得到的是:『整個身體結構已經均勻攪成塊狀的生肉和生骨。』

這些團狀物體接著以二百五十度高溫進行乾燥,這樣一來可將物質簡化到最容易處理的狀況,而且可以達成消毒的效果。一旦達到這種狀況,就可以當成肥料賣出個好價錢了。」

從這段1888年報紙的報導當中,我實在看不出來現代人提議將屍體「已破碎斷裂的骨堆可用剁碎機加上蒸汽再次粉碎」,比起古埃及人的「沿著腹部切開一個口,取出所有的內臟。」有哪裡是比較高明的地方?而且,即便是不拿來當肥料,現代人大量採取的純粹火化的方式,可能也未盡人道的立場,西元1963年伊凡斯(W.E.D. Evans)在《死亡的化學》(The Chemistry of  Death)如此詳細地描述火葬的過程:

「皮膚和頭髮頃刻間燒炙焦黑凋萎,肌肉蛋白質的熱凝結效應此時開始作用,使得肌肉開始萎縮,還有大腿持續叉開,伴隨著逐漸形成的四肢彎曲。有人說,在開始焚燒初期,熱力使得軀幹激烈的扭曲,促使屍體突然『坐立』起來,力量之大足以衝破棺蓋,但是從來沒有人親眼目睹過這種情況。

偶而在皮膚和腹部肌肉焦黑破裂之前,腹部會腫脹起來,這是因為蒸汽和腹部內容物的氣體膨脹所致。

隨著火化的時間越久,…,四肢的骨頭很快失去所有的覆蓋物,接著軀幹的骨頭外露,然而腹部器官燃燒緩慢,肺部尤其耗時。經由觀察得知在屍體的焚化過程當中,腦部面對烈火吞噬的抵抗尤其頑強,即便當頭骨都已經完全瓦解,腦部組織仍然可以維持一小段時間,最後形成顏色暗黑的泥狀物。…」

從這段英國倫敦大學解剖學教授的描述當中,我們清楚地知道火葬中的屍體在燒化過程中的轉變,而這樣的過程就比較「人道」嗎?如果讓面臨死亡的人們在選擇火葬前,都讓他們仔細地研讀伊凡斯的大作,再加上圖解說明的話,可能火葬場會因此而倒閉吧?

「這位先生!…請問要火葬、土葬還是做成木乃伊。」

我想,這將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這會是很困難的決定,真的!~



[1] 這裡說的應該是古埃及主管冥界的冥神「厄塞里斯」(Osiris)

[2] 衣索匹亞石指的是「燧石」,這種石材來自於火山熔岩的矽沙結晶,石頭斷面帶有玻璃質反光,由於內含許多雜質所以通常呈不透明的暗褐至黑色。

[3] 泡鹼(natron)是一種天然鹽,產自鄰近尼羅河下游的撒哈拉沙漠低窪沼澤區,泡鹼的產生是過去尼羅河每年定期氾濫,河水衝入沙漠中形成沼澤,再被陽光所蒸發之後的結果,它的主要成份除了食鹽之外,還包含了大量的碳酸鈉。在古埃及它被當作是聖物崇拜,具有宗教價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enra01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