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26_梵谷大展教師研習營_補充教材_從米勒看梵谷的早期繪畫(1)

 

粗糙比寫實更接近真實–

從米勒看梵谷的早期繪畫(1)

 

邱建一2009.12.16.

本資料僅作為2009.12.26.(六)1330-1500廣達教育基金會「燃燒的靈魂:梵谷大展.教師研習營」補充資料之用。若需更詳盡資料,請搜尋「Blog邱建一/蠹魚的第一千種死法」http://amenra0131.pixnet.net/blog的「梵谷檔案」資料夾。


    未命名-1.jpg  未命名-2.jpg

(左)米勒,1857年,〈遠離家園〉。(右)梵谷,1889年,〈遠離家園:仿米勒〉。


 

一、孤寂的繪畫之路:

文生.威倫.梵谷(Vincent W. van Gogh, 1853-1890)從來就不是出身正途的畫家,他與學院派無緣,也鄙視學院派既定的技法與美學觀。在19世紀晚期的藝術史當中,梵谷是「獨一無二的個體」(one of the kind),過去、現在與未來大概也很難再出現一位像這樣的畫家。

藝術史總有這樣的疑問:「如果讓梵谷再多活20年又會如何?」或者反過來問:「如果讓梵谷少活20年又會如何?」我們無法預知未來,所以讓梵谷多活20年只能假想猜測而已。但是我們確實可以肯定地說,如果讓梵谷少活20年的話,不但藝術史會少一位偉大的畫家,而且他的家人將會哀悼一個只有17歲,而且有大好前途的有為青年的殞逝。

眾所周知,16-23歲之間的梵谷是在家族事業裡從事國際藝術品買賣的生意人,大約在25歲以後才開始正式接觸繪畫,到1890年自殺為止,他的藝術生命總共只有短短的12年。他出生於1853年荷蘭與比利時的邊界村落格魯榮達(Groot Zundert)1890年死於巴黎近郊的另一個小鎮奧維(Auvers sur Oise)37歲的生命就像是火炬燃燒一般地烈焰沖天,雖然一直要到20世紀初期才開始有人注意到梵谷的成就,而且一直要到近代才開始有人真正研究梵谷的風格。但他的作品強烈而且真實,不管觀眾是否能夠接受這種「粗獷的繪畫風格」(或者如他自己所說的「野蠻的風格」),至少看過他的作品的人都會印象深刻,被他狂放不羈的筆觸與色彩所吸引。

但是,究竟這位藝術家是如何開始他的創作之路的?又是在哪種理由之下選擇他的繪畫主題的?這一切的推論,其實都得歸於對梵谷生平的研究。有人說:「個性決定一切!」這句話對藝術家來說還真是再正確也不過了,藝術家的性格決定了他的繪畫本質以及作品展現出來的特質,梵谷就是這樣真實的範例。

 

二、梵谷的孤僻性格:

就在印象派畫家們準備在巴黎發起「第一次印象派展覽」的同時,梵谷在20-21(1873-1874)之間也是他短暫的人生最重要的轉變期,包含工作、性格、生活…完全改變,到最後還成為一位「畫家」。當然在梵谷生前幾乎沒有人用「畫家」來稱呼他,比較常見的是稱謂是「瘋子」,客氣的說法是「先生」,前者是帶著鄙夷的說法描述時人眼中的梵谷,而後者則是基於對梵谷兄弟的基本禮貌的敬辭。

在那年,促使梵谷轉變的關鍵是一個英國女孩尤琴妮.羅耶爾(Eugenie Loyer),她是梵谷在倫敦租屋處的房東女兒。其實,尤琴妮與梵谷的戀愛故事一點都不驚心動魄,甚至有點肥皂劇式的枯燥無聊,梵谷與尤琴妮互相愛戀,也真的談過幾個月戀愛,但最後梵谷迂迴地向她求婚時居然被拒絕了,梵谷因此深受打擊,意志消沈而失志。

梵谷(23歲)離開「辜比(Goupil)公司」之後就沒有擔任過正式的工作,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各地遊走,每個地方都待不了幾個月,此時開始他就沒有任何收入,完全接受家人與弟弟西奧(Theo van Gogh)的經濟援助維生。

在多德列斯(Dordreche)短暫居住的時期,梵谷和一位年輕牧師高里茲(Gorlitz)同住一個房間,高里茲記下他已經開始顯得古怪的反常行為,這是有關於梵谷性格最早的目擊描述:

「文生每天念著冗長的禱告辭,像一個悔罪的修士般吃得很少。到了晚上,他換穿藍色的農夫罩衫,整晚用來將《聖經》譯為四種語言的版本–法文、德文、英文和荷蘭文。同時,他也寫佈道詞。到了週日的時候,他參加三或四種宗教儀式。」

離開多德列支後梵谷又到阿姆斯特丹居住,在擔任海軍中將的伯父安排之下,梵谷進入古典文學教授曼德斯.達.寇斯塔(Mendes da Costa)的門下學習神學,準備參加神學院入學考試。曼德斯又再度留下有關於梵谷性格的生動描述:

「我眼前仍可以看到他從新紳士運河橋踱步走過廣場,身上刻意不穿大衣,作為他自我懲罰的一部份。他的書夾在右臂下,牢牢地攢在身側。而他的左手靠胸緊環著一束雪花蓮,他的頭微微向右前方垂下來,而他的臉…,有一種難以形容的憂鬱與絕望,瀰漫在他的表情裡…。當他來到樓上,整個空間又會迴盪著那個孤單而且深深憂鬱的低沈聲音:『不要生我的氣,曼德斯。我又給你帶來一些花,因為你對我是那麼好…。』」

梵谷後來又放棄神學院入學考試,最後以一個福音傳教者的身分,被派遣到比利時法語區著名的黑鄉「波里納日」(Borinage),名為「小瓦斯梅」(Petit Wasmes)的貧窮小村落進行試用。那裡的人在地獄般的礦坑內工作,礦坑外是一色濁灰的天空,永遠瀰漫著一層煙霧與煤灰,而這些景物即將成為梵谷畫作的對象,在這裡他即將邁向畫家的創作之路。

(未完,還有第2部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enra01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