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_神殿與金字塔

  

古埃及神殿概述

 

邱建一2011.5.10.(整理2002年舊稿以充版面)


未命名-1sDfff.jpg   

卡納克神殿第一立柱大廳。

 未命名-1SDfsdf.jpg  

卡納克神殿復原圖。

 未命名-1zfsdfF.jpg  

卡納克神殿平面圖。

未命名-1asfD.jpg   

卡納克神殿空照圖。

 未命名-1ASFASDFASF.jpg  

卡納克神殿的阿蒙大神殿(內祭祀殿)正立面。

未命名-1SDFASDF.jpg   

卡納克神殿的阿蒙大神殿(內祭祀殿)立柱與頂棚。

 未命名-1afasfsdf.jpg  

卡納克神殿的阿蒙大神殿(內祭祀殿)淺浮雕壁畫。

 未命名-1ASfasf.jpg  

卡納克神殿的阿蒙大神殿(內祭祀殿)頂棚樑柱銘文,阿蒙拉(Amen-ra)的名字就在左上方。


 

埃及的神殿有兩種主要的用途,一是祭祀諸神,另一是祭祀法老,每一個神殿都有自己祭司團負責管理及祭祀,另外神殿還有自己的土地、奴隸及產業。由於埃及的宗教體系不但是信仰的皈依,同時也是王權的來源,所以神權與王權經常處在某種既和諧又衝突的拉鋸狀態,在王權強大的時代,神殿提供政治實力上的奧援,但在幾個特定的時期,王室的政權由於地方政治勢力的成長,所以神權超過了王權,法老的繼承權居然由神殿祭司團所左右,最後導致王朝的傾頹,由此可見埃及神殿的重要性。

由於宗教信仰支配著古埃及人的生活,所以埃及各地的神殿不像是今天的寺院那般的封閉,從廣義來說它不是一個「靈修」的地點,而是與當時社會的各個面貌保持著密切聯繫的社會組織,甚至可以把它當作是一個地方政治實體看待;由於神殿所供祀的神明都是埃及的諸位主神,再加上法老繼承地位以及國家施行重大決策都必須請示神諭,所以埃及歷任法老都不會吝嗇賜予神殿各種財產,而且給予神殿及祭司免稅的優惠,這一來用以酬神,另外也藉此顯示自己作為神明之子的慷慨。新王國時期,各地神殿累積的財富似乎已經達到了一個高峰,據說法老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 II)儲存在底比斯西岸的陵廟區穀倉的糧食存量,可供17000~20000人一年所需,而他的兒子拉美西斯三世(Ramesses III)的時代,位於卡納克的神殿所擁有的財富如以下表列:

640000英畝的農地。

433的花果園。

421362頭牛。

65個城鎮。

46個木工作坊。

83艘貨船。

85000個奴隸。

而拉美西斯三世本人曾經慷慨的一次頒賜給這個卡納克神殿1500公斤的銀子、2000公斤的銅、1000罐香油、25000罐的酒、310000擔的穀子。而這位法老位於西底比斯的陵廟,祭司每天日常的食品消耗包含5500塊麵包、54塊糕點、34碟甜點、204罐的啤酒。

從以上的數字可以知道埃及神殿規模的龐大以及它所代表的經濟實力,這是為什麼神殿是埃及最重要的社會指標的意思。可惜的是埃及的神殿並不像是金字塔建築那般完成後即不再更動,而是經歷過一再的改建過程,神殿的位置沒有變動,但是建築本身卻一再的經歷增建或重建。古王國時期附屬於金字塔陵園區的享殿目前已經完全的傾頹,只留下地基,而中王國時期的神殿留下來的也不多,而且經歷過不小的改建,現今所知的大多數是新國王以後的建築。

現今留存中王國時期最著名的神殿如次:

第十一王朝:法老「蒙圖荷泰普二世」(Montuhotep II)的神殿,位於底比斯西岸的巴哈里(Deir el-Bahari)。

第十二王朝:法老「申無施爾一世」(Senwosert I)的小神殿,位於底比斯,此神殿又稱為白神殿(White Chapel)。

以上所提到的這兩座神殿建築它現存的外觀並不是原始的模樣,但從整個建築的式樣看來,埃及神殿建築最具影響力的「列柱」(Pillar-Order)還沒有真正出現,建築基本上像是一個巨大的石頭房子或宮殿,它擁有外牆以及由隔間牆所分割的複雜空間。從舊王國時期開始,附屬於金字塔建築的享殿就已經奠定了埃及神殿的基礎架構,後來中王國時期的神殿雖然脫離了金字塔而成為獨立建築,但是建築的原則並沒有多大的改變。

典型的神殿一般都有非常清楚的中軸線,所以建築外觀兩邊對稱,建築結構順著中軸線延伸,依序為「塔門」(Pylon)、「立柱庭院」(Columned-Court)、「立柱大廳」(Columned-Hall)、「祭祀殿」(Barque-Sanctuary, Inner-Sanctuary)等幾個主要元素所組成。由於建築以縱深結構延續,所以這些神殿都可以無限制的修建、增建下去;尤其是「塔門」–這是神殿建築的門面,由於它是最容易增建的部份,只要在前人的基礎上再多加一個大門就可以完全更改神殿外觀,所以常常多達十幾道,以埃及最大的神殿群「路克索」(Luxor)、「卡納克」(Karnak)來說,都是經過非常漫長的增建過程而成的,而這兩個神殿群自新王國之前就已經存在了,而一直延續到托勒密王朝後期(A.D.395)都還在增建當中,可以想見的是一座神殿經歷了2800年的增建,到最後會變得多麼的巨大。

古埃及真正開始大量建築神殿的時代始於新王國時期(1552B.C.~1069B.C.),這一段時期的歷任法老幾乎都會不斷的新建、增建、改建神殿,以符合自己「神人」的地位,雖然在整體神殿結構上並沒有多大的改良,依舊以「塔門」、「立柱庭院」、「立柱大廳」、「祭祀殿」這四個部為主,但是由於一再增建的過程,導致新王國時期的神殿都是以上述這四個主要元素一再重複所組成的「複合建築」群落;再加上此時的神殿(除了享殿之外)幾乎都建築在城市中心,在神殿與居民住宅之間又再修建一道泥磚牆阻隔,泥磚牆上加上塔樓、垛牆,牆上又漆上了以白漆為底的絢麗裝飾色彩,所以這些神殿不但為一個城市最主要的主體建築,也形成了城中之城、國中之國。

古埃及的神殿與今日各地的教堂、廟宇在功能性上並沒有多大的差別,一方面它是神明居住的所在,在另一方面它又是眾人祈求諸神庇佑的場所。神殿建築雖然以四個主要元素組成,但是在功能上卻區分為兩個部份–「人的區域」、「神的區域」,這兩個區域的劃分與神殿各組成部份的功能性有關。

人的區域–由於古埃及人相信神明就居住在神殿內,所以凡人最多只能越過「塔門」而到達「立柱庭院」獻上祭品而已,如果這一個神殿是多重複合形的神殿(例如卡納克神殿或路克索神殿),那麼一般人也只能到達最外層立柱庭院,內部的第二層乃至以後的塔門是不可以穿越的,所以這個部份就屬於「人的區域」。

神的區域–「立柱大廳」、「祭祀殿」是神明的區域,古埃及人相信神明就居住於其間,所以唯一可以在這一個空間活動的只有服侍神明的神殿祭司而已,當然高級貴族(包含法老在內)還是可以進入這一個區域直接對神明獻上祭品。所以這兩個區域可以整體當作是「神的區域」看待。

中王國結束後,古埃及的神殿建築幾乎停頓,尤其是西克索人(Hykosos)入侵後,頻繁的戰爭也令新的神殿建築無法興建;時至第二中間期,西克索人在1785B.C.~1552B.C.建立幾個短命的王朝(第十五至十七王朝),但因財務、內戰的問題,使得新的神殿幾乎沒有誕生的可能。

到了新王國時期,隨著國力的強盛而大規模的在埃及各地建造神殿。不過這些我們通稱為「神殿」(Temple)的特殊建築,如果以功能性來區分的話實質上它是可以分為「神殿」、「享殿」、「複合用途神殿」三種:

神殿:泛指一般祭祀諸神之用的儀式建築,通常位於人口密集區。現存的神殿最古老的可能是孟斐斯附近的太陽城「赫利歐波利斯」(Heliopolis)神殿廢墟,它的年代可以上溯到第四王朝,不過這座歷史名城損毀嚴重,很難看得出來舊王國時期的神殿概況。目前現存比較完整的神殿是興建於十一王朝位於底比斯附近的巴哈里(Dier el Bahari)「白神殿」,這類神殿建築式樣較為簡單,而且用途單純。

享殿:用來祭祀法老的儀式建築。它的前身是附屬於金字塔的小祭壇或小神殿(例如第三王朝的卓瑟(Djoser)金字塔就有這種建築),後來由附屬建築的地位逐漸脫離出來而成為獨立建築物,不過它還是未脫離墓葬建築的一部份,通常都營建在墓葬附近。例如現今分布在「帝王谷」(Valley of the Kings)周遭的各個法老神殿就屬於這類型的建築。

複合用途神殿:這種神殿綜合了上述兩種儀式建築的用途,一方面它既是祭祀諸神的神殿,在另一方面,因為法老具有「神人」的特質,所以法老也順便的附祭在這種建築之中,不過,出現在這種神殿中出現的法老通常以「卡」(Kha)的形象出現,因為以古埃及的信仰體系來說,「卡」才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存方式。新王國時期「底比斯」(Thebes)的兩個大型的複合型神殿–卡納克(Karnak)神殿、路克索(Luxor)神殿就是典型的代表。

不過,雖然我們可以以儀式用途不同而區分這些神殿,但是實質上有時很難區分這三種建築之間的區別,因為神殿一經建築之後歷代都在使用,除了少數幾個特例之外,埃及的神殿都經過無數次的增建與改建的過程,所以到了後來,神殿的功能會隨著不同的需要而有不同,它的性質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enra01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