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時期_義大利

 

不再微笑的蒙娜麗莎 

 

邱建一2011.6.6.

改寫舊稿,大力刪修,以作為年底預計要出版的新書《藝術的故事》(書名暫定)之稿件。


未命名-1zsfsf.jpg  


藝術的本質

「什麼是藝術?」

「藝術的本質是什麼?」

這是藝術史最難回答的問題之一,而且一直到今天為止都還沒有出現讓人滿意的答案。藝術無法被定義,這是因為在追根究底之後大家都會恍然大悟,原來讓一件「東西」最後成為藝術品的各種理由,常常都與「藝術的理由」無關,而且唯獨只有在這件東西終究成為「藝術品」之後,它才會以藝術的理由被讚賞。

西元1911年,一件「東西」在羅浮宮的大展覽廳裡被冷落了數百年之後突然爆紅,最後成為家喻戶曉的藝術品。現在這件用油彩畫在黃楊木板上的作品,安放在法國羅浮宮單獨闢建的特別展覽室裡,編號779號。高77公分、寬53公分,放在特製的鋼製展覽櫃中,而且展覽櫃還嵌入混凝土的牆壁裡,畫面前隔著2層相距25公分的三層夾層防彈玻璃,自從西元1974年開始,「她」就未曾離開過這個展覽櫃。

「即使是看一眼也好!」一位20世紀初期的作家刻薄地建議所有想到此參觀的遊客

到今天為止,還沒有哪任的羅浮宮博物館館長膽敢把她移出展覽室,自從西元1974年,日本借展的輿論壓力幾乎釀成法國的內閣危機,導致文化部長為此而去職後,再也沒有任何人敢把她送往羅浮宮以外地方展覽。這是全世界唯一一件,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都在原位展覽的油畫作品,她的編號779,法國人叫她〈喬孔達〉(Giocondo),至於其他地區的人比較常用〈麗莎夫人〉(Mona Lisa)來稱呼她,而我們通常叫她〈蒙娜麗莎〉,這是按照畫作原始的法文發音來翻譯的。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西元1504年接受委託而完成了〈蒙娜麗莎〉,時至今日已成為全世界最知名的畫作,名氣幾乎與羅浮宮相等,儼然是這間博物館的代名詞了。小學的課本裡有她、大學的教科書裡也是主角,現代人大概都可以閉起眼睛說出這件作品長相!

但是為何這張畫這麼有名,在整個藝術史裡唯獨只有她被引進了當代流行文化,不但有流行歌曲、通俗小說以她為主角、甚至請她代言的商品也包羅萬象,從賣房子到日常生活用品都可以看到她的身影。最驚聳的是她新代言的產品是「蒙娜麗莎馬桶」,製造商信誓旦旦地保證,使用者絕對會如同蒙娜麗莎般「露出滿意的微笑」

 

她的本名是麗莎.蓋拉爾迪尼

其實如果要細細講究的話,畫面中的這位少婦全名叫作麗莎.蓋拉爾迪尼(Lisa Gherardini),西元1479年出生於佛羅倫斯,家境並不富裕,屬於當地的下層貴族。她16歲時嫁給了大自己19歲的丈夫,隨即2度喪夫再嫁,最後嫁入了當地的喬孔達(Giocondo)家族,當時她已是3個小孩的媽媽,24歲的少婦了。從這個敘述可知,其實畫面中的主角並不是什麼特別著名的歷史人物,而喬孔達家族雖然尚稱富裕,但是以16世紀初期的標準來衡量,其實也跟現今的中產階級家庭一樣,只是家境稍微寬裕而已。

一個平凡的家庭主婦一躍而為全世界最著名的女人,有人可能會因此而認定這是畫家達文西賦予給她的神奇力量,但是達文西終生繪製的作品其實還有很多幅,而且同樣也保存在羅浮宮的不止只有這一件蒙娜麗莎,那為何唯獨只有她享有如此獨特的地位呢?所以,除了畫家超凡的繪畫技巧而賦予畫面主角栩栩如生的生命力之外,還需要其他的東西來成就這件作品卓越的地位。

〈蒙娜麗莎〉的廣大知名度其實是因為西元1911821日的竊案造成的,羅浮宮的外包油漆工趁著清晨偷走了她,隨即使得這張畫因此而聲名大噪!但是,如果這件竊案早10年發生的話,或許也就不會造成轟動、這張畫也不會這麼有名。因為這件竊案剛好發生在一個恰巧的時間點上,西元1911年正好是法國報紙大量印刷的同一年,平面媒體產業在當時達到印刷量的高峰,而且從早期純文字敘述的報紙,轉而成為有大量圖片的畫報。純視覺的藝術品本就不易用文字來表達,現在一旦有了畫報的誕生,過去記者們難以用文字描述的藝術品,從此一躍成為畫報的主題。

20世紀初期的閱讀大眾的品味其實比現代更為辛辣,而記者們在報導藝術品時最需要各種軼聞情報、小道消息來增添閱報率。西元1911821日的竊案剛好提供了媒體最需要的炒作媒材。

一個看起來不怎麼嫵媚又一板正經的女人:蒙娜麗莎,以及一個對當時社會大眾沒有吸引力的文藝復興畫家:達文西,從821日開始一躍成為各報紙的頭版頭條消息。事實上當時媒體大肆炒作蒙娜麗莎失竊案時,就連記者本身都搞不清楚這張畫的真實長相!大街小巷齊聲討論的蒙娜麗莎就像是一個影子,既虛幻又真實,縹緲得無法碰觸卻又很熟悉,當時的各報紙每天都信誓旦旦地跟讀者保證:「一定會在近期內提供這張畫的照片給讀者參考!」但是經過多日努力,各報還是得跟讀者抱歉:「因為這張畫過去根本從未被照過相。」

現今有學者猜想,如果在西元1911821日蒙娜麗莎失竊的當天,媒體就立刻刊登出這張畫原始樣貌的話?那麼這張畫還是會這麼有名嗎?其實,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因為當年的媒體在毫無頭緒、連一張照片都沒有的情況下大肆報導這個消息,記者與閱讀大眾用猜測地集體想像有關於這件作品所有的一切,在大眾的幻想中,蒙娜麗莎被塑造成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形象,這樣反而引起更多的關注與好奇。

 

她是鄉下來的小母驢?

而事實上,如果以20世紀初期社會大眾(尤其是巴黎)的審美品味來看,〈蒙娜麗莎〉根本就毫無吸引人的地方。在那個燈紅酒綠的昇平時期,巴黎是全世界最前衛最先進的大都市,蒙馬特的康康舞正火辣辣地每日上演,巴黎歌劇院裡每星期二舉辦的化妝舞會,這才是社會大眾有興趣的話題,紳士與淑女們在意的是最新的裁縫式樣與綁頭髮的蝴蝶結絲質髮帶。如果,當時的閱報大眾在第一時間看到這件作品的長相,或許他們會以巴爾扎克式的諷刺語法,鄙夷地評論說道:「啊!~真像是一隻從鄉下來的小母驢!」

而以上有關於20世紀初期大眾審美品味的猜測,其實是有一個直接證據可以證明的!那就是當年動手行竊畫作的竊賊小偷。

西元19131212日,涉嫌偷竊蒙娜麗莎的小偷在義大利被捕,儘管義大利籍的竊賊信誓旦旦地宣稱:「我是基於愛國心,才把『她』偷回義大利!」但當法官詢問到為何偷這張畫時,他表示是因為這張畫比較小,所以容易藏在大衣裡帶走。小偷對達文西乃至於文藝復興的歷史根本就一無所知,之所以選擇偷竊〈蒙娜麗莎〉完全是因為尺寸的問題。

所以,蒙娜麗莎在西元1911年以後的盛名,根本就是媒體炒作新聞之後的結果,失而復得的蒙娜麗莎其實從西元1504年以來一直都未曾改變過,改變的是觀眾的心態而已。

像小孩般吵嚷著參觀羅浮宮的遊客,一直到今天為止都未曾停止過。「即使…,即使是輕輕地瞄到一眼也好!」還記得那個低調的建議嗎?「記得離開前請務必以1.5秒的時間到這兒來」這是用519秒的時間參觀羅浮宮最好的方法。

 

 

附錄:鑑賞指南

〈蒙娜麗莎〉雖然在20世紀初期以後才聲名大噪,但是這件作品的確有其非凡的影響力,對於肖像畫的發展史有非常重要的價值與地位。

早在文藝復興時期,拉斐爾(Raffaello Sanzio, 1483-1520)就曾研究過這件作品,而且以畫作模特兒微微轉身的3/4姿勢作為範本,創作了許多知名的肖像畫。到了十七世紀,荷蘭畫家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 1606-1669)透過拉菲爾的作品認知達文西的風格,並依此完成許多膾炙人口的自畫像。

達文西之前的肖像畫家,在繪製肖像畫時都會加上許多足以辨認畫中人物的線索,例如家徽、圖騰,身穿足以辨認身分的服裝,或是手持特定的書本、工具等等。但是達文西與他在同時期完成的〈最後晚餐〉等畫作完全相同,他摒棄了這些外在事物的描繪,更關注於被描繪者的心理因素、個人特質。這種作法推翻了肖像畫的慣例,對後來這類型繪畫的發展影響極為深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enra01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