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_喪葬儀式

 

喪葬面具的製作目的! 

 

邱建一2011.6.30.


未命名-1asdasdsd.jpg   

祭司以「他所喜歡的兒子」的身分,手執「/se(m)-te(m)p/」沾取5種油脂,正在賦與亡者重新獲得五官的能力。當然施行儀式的對象,就是對著木乃伊的面具執行的。


事實上,早在古王國時期,在原始的木乃伊製作階段時,古埃及人就已經開始製作為喪葬目的而使用的「面具」了!但在一開始的時候,面具並不是一個單獨的個體,古王國時期的面具其實比較像是彩繪,當時他們使用樹脂與粘土,在屍體的包裹物上重塑亡者的容顏,之後再加以簡單的彩繪以畫出眼睛、五官的模樣出來。

大約在中王國時期,隨著棺槨的使用,之後才逐漸發展出「面具」的雛形出來,在此時面具的材質都使用膠合的木頭與粘土(或石膏)製作,之後再施以彩繪。但是,與其說是「面具」,還不如說是「頭套」比較恰當。因為,面具並不是獨立的個體(事實上,古埃及人的喪葬面具也從未是獨立的個體,都是與木乃伊的外包裹物成套地配置的),它與腳套、指套與身體的覆蓋物成套的配置。而所謂的面具可以一直包裹到頭部背面,甚至延伸到身體的背面,而面具的正面的下緣直抵胸腹部之間,所以將面具視為木乃伊外包裹物的一部分是比較恰當的說法。

至於使用金箔鑲嵌,或是使用純金板片製作的面具,則一直到新王國時期才出現,著名的十八王朝法老圖坦卡門的金面具,就是顯著的例證。但這種華麗的面具,並不是每個人都能享用的,而事實上大部分已發現的面具,依然是使用木板與石膏製作塑型,然後施以彩繪而已。稍微富裕點的貴族則使用金箔局部鑲貼,但是大部分的人還是依循傳統的製作方式而已!

面具雖然是非常具有特色的古埃及喪葬文物,但是事實的情況是不管是哪一種面具的使用對象,還是以貴族與皇室成員為主,至於一般人是無緣享用的。尋常人家的木乃伊,僅是使用布條包裹之後,在臉部包裹的布條上施以簡單的彩繪,在五官的相對應位置上畫出五官的大致形狀而已,對絕大多數的人來說,這種彩繪包裹布條的木乃伊,與戴著面具同樣具有相同價值的功能,而使用華麗的寶石、昂貴的黃金製作的面具,則是一種財富與地位的展示方式,面具的存在與否,並不減損於它的宗教性價值與地位。

一般都認為,在一開始的時候,製作面具的目的是想要留住亡者的容顏,而這與製作木乃伊想要保存亡者的屍體是相同想法之下的產物。但是隨著古埃及冥世信仰的完備,在整套的喪葬儀禮之下,面具也相對應的具有了儀式性的功能。

我們知道,也大約在中王國時期,喪葬儀式當中有一種叫做「開口儀式」的儀軌與面具有關(此儀式源自於奧賽里斯復活的神話)。在木乃伊置入墓室準備要封閉墓室之前,負責喪葬儀式的祭司,或是由亡者的繼承人(通常是長子)來執行讓亡靈永生的最後儀式。這位執行儀式的人,以「他所喜歡的兒子」的身分,手執一隻屈尺狀的長桿工具(讀音/se(m)-te(m)p/,發音近似「色-特普」或是「色姆-特姆普」,那個/m/是否發音迭有爭議。)沾取5種特製的油脂,並逐一碰觸亡者的五官以讓他重新獲得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等能力。當然,這種儀式施行時,是隔著木乃伊的包裹物而舉行的,而那隻屈尺狀的長桿工具,沾著油脂碰觸的對象,當然就是那個面具,或者是具有彩繪五官的木乃伊外包裹布條。

至於,面具的樣貌就是亡者本人的真實長相嗎~?那可不!

依據開羅考古博物館對圖坦卡門的面具與木乃伊本身的檢查報告顯示,面具上的那個容顏並不是他的真實長相,事實上比較合理的說法應該是「理想化的法老容顏」則是比較恰當的說法。以圖坦卡門的面具都未必是這位法老真實的樣貌來看,那麼其他的貴族與晚期的平民木乃伊面具,則也應該都不是真實的原貌了。因為,喪葬面具的使用在越晚期越多,原本是貴族專利的面具,到了托勒密王朝以後則是大量地出現,而面具能夠大量供應的原因是材質的改變,晚期的面具都是使用廢棄的回收莎草紙黏合再製的,這種用紙做的面具非常廉價而且易於取得,而且由製作木乃伊的工坊大量的製作,以提供喪家使用。所以面具上的容顏不是亡者的真實長相,老早之前就只是理想化的樣貌而已!

還有,不管是哪種、哪個時期面具的製作,都不是為了讓在外遊盪的亡靈可以認出自己的木乃伊。這個部分,其實是由木乃伊裹屍布上面所寫的亡者的名字來達成的,名字通常寫在裹屍布的胸腹部之間,如果他有棺槨的話同時也會寫在棺槨之上,而他有墓室的話,那麼墓室的內壁彩繪也會不厭其煩地一遍又一遍地寫滿主人的姓名。

名字對古埃及人來說具有魔法的力量,呼喚亡靈的方式就是呼喚他本人的名字。至於面具則有另外的「開口儀式」用途,不可與名字招喚亡靈的功能混為一談,這是兩碼子事!就是這樣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enra01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