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_秦

 

縫上青銅片的豬皮甲 

 

邱建一2011.7.27.


IMG_7829.JPG   

身穿棉甲的秦代輕裝步兵,兵馬俑一號坑。(2007作者自攝)

IMG_7907.JPG   

身穿青銅片縫製的豬皮甲的秦代重裝步兵,兵馬俑一號坑。(2007作者自攝)


最近有學者指出,秦代步騎的鎧甲分為二個等級,最高等級的是在豬皮上縫製的片狀青銅甲,除此之外還有用多層棉布內襯以硬物而縫製的棉甲。

以秦始皇陵的兵馬俑坑看來,棉甲多屬於接敵的第一線部隊(手持弓、弩、長柄戈、矛)的穿著,而穿有青銅甲片的多是第二線的部隊(手持戈、矛)的裝備。據推測,穿著棉甲的部隊應該是臨時徵召來的農民軍,或是沒有作戰經驗的年輕士兵;而身穿鎧甲的是比較有經驗的資深士兵,而他們才是主力部隊。

以秦代的軍制來說,這個以軍事力量建立的國家是實施全民皆兵的。而秦帝國時期的兵役制度,主要繼承戰國時期的秦國兵制「郡縣徵兵制」。男子年滿17歲(一說15歲),必須親到各郡縣管理機構登記註冊,稱為「傅籍。傅籍之後,就要開始服「兵役」及「徭役」,一直到60歲才能夠「除籍」。

秦代律法規定,在籍17~19歲的成年男性,都必須先擔任「正卒」2年,第1年在本郡服兵役,接受軍事訓練,同時執行防衛和治安任務,然後再依照徵調次序到首都咸陽或邊疆服兵役1年。在咸陽服役,稱為「衛士」,去邊疆服役稱「戍卒」。完成了2年的正卒的義務之後,就可以除役返回故鄉,但60歲以前若有需求,政府可以隨時徵召這些戰士回役入伍,與「正卒」共同出征作戰,服役時間視戰爭的長短而定,不在中途更換。

除此之外,即便是已完成2年「正卒」義務可以返鄉的男性,每年還需在本郡縣服役1個月,由於1個月到期即可更換,所以稱為「更卒」,主要擔負修築城垣、道路、宮宛,以及軍需物資的運輸等。

秦代的軍制規定,服役期間的武器裝備由國家負擔,並統一分發,各地方單位並設有「武庫」以儲存這些裝備,另設有專人「寺人」負責製作武器裝備,而且還規定「物勒工名,以考其情」,製作武器裝備的人要在成品上簽名,以作為檢查之用。由此可見,秦代的武器裝備必有一定的制度與規範,並不是隨意拼湊而成的。所以,上述的片狀青銅甲與棉甲應為秦軍定制,而且依軍種規定他們的部隊就是穿著這樣的防具。

終秦一世,這個崛起於中國西北方的邊陲國家,憑藉著強大的武力征服六國,最後建立了一個統一的大帝國。但有趣的是,這個以軍事力量為主的國家,卻未發展出比較好的武器裝備出來,先不說秦國的武器還在使用簡易的鑄造青銅器,遠落後於鄰國已開始採用的鐵器。甚至連防具都沒個像樣的產品,棉甲的防護力幾乎是零,即便是縫製上青銅片的豬皮甲,這種鎧甲的防護力應該也是宣示作用大於實質意義,因為薄薄的青銅片並未覆滿甲身,只在重點部位點綴幾片而已。步兵幾乎不配盾牌,只有車兵有盾,但是這種木質鑲薄青銅片的盾牌,實戰時應該也很容易損壞。而且我們也沒有發現秦國有頭盔(冑)這樣的裝備,可見得秦代的戰士都是光著一顆腦袋上戰場的。

以與秦始皇統一六國的西元前221年的全世界的古文明來說,當時羅馬才剛剛消滅了馬其頓(希臘),正在與迦太基帝國進行爭奪地中海地區宗主權的殊死戰(布匿戰爭)。而不管是希臘、羅馬還是迦太基,他們的軍隊的裝備比較起同時的秦帝國來說,簡直就是完全不同世代的產物。以羅馬來說,他們右手執鍛造的希臘式青銅重矛(後來改良為短標槍)、左手執大型的青銅盾,腰佩鋼鐵製的西班牙雙刃砍劍、身著完整青銅片打造的整件式的青銅甲,頭戴包覆式的青銅頭盔,另外還有同樣是青銅製的腕甲與脛甲保護手腳。

以防護力來說,秦軍的裝備相對於同時期的各個古文明來說是很落後的。而且秦軍的青銅武器都還是最原始的鑄造青銅,在此之前的各古文明老早之前就採用了鍛造青銅,一樣都是青銅器,但鍛造青銅的強度與硬度,都是鑄造青銅的2倍以上的銳利度與耐用度。

身穿搞笑的棉甲與豬皮甲,手執脆弱的鑄造青銅武器的秦軍戰士,以如此「原始狀態」的裝備能夠統一六國是很令人好奇的。一般認為,秦國的優勢不在於武器裝備,而是因為綿密的軍事制度與嚴厲的懲罰,使得被徵召而來的農民不敢不拼盡全力進行殊死鬥,例如商鞅規定,攻城戰時被派出去的攻城的部隊,若不能攻下城池,則自指揮官以下全都處以割下鼻子的刑罰,若有怯懦不前的,則同伍者一同連坐處死。像這樣的規定,使得秦軍作戰時拼命向前,這樣的制度才是秦軍勇冠三軍的背後因素。

秦國的強大不是武器裝備的精良,而是軍事制度與管理。這才是秦國統一天下的真正理由,所以別再說秦軍的武器有多優良了,如此裝備的軍隊只是不把人命當作一回事的集權國家而已!

arrow
arrow

    amenra01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