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書人手記

 

愛情靈藥:巧克力

 

邱建一2011.8.5.寫在七夕的前一天。


高雄市的科工館現正展出「巧克力的奇幻世界」特展,展期6/4~9/12,暑假檔期的展覽,又是這個甜甜蜜蜜的點心糖果,擺明了這是場針對小朋友而開辦的展覽。據最新消息指出,才開展50天就達到了20萬參觀人次,以現今的台灣各地充斥的大大小小展覽來說,參觀人數算是很驚人的,想必高雄科工館與策展單位應該是很高興的吧?算盤拿來打打,門票及附加紀念品販售的收益應該是不差的。

這年頭辦展覽是資本主義的具體展現,有賺頭就好!前些日子不知是哪位社會賢達發明了「文化創意產業」這一個新名詞,文化是假、產業是真,既然是產業那就得將本求利,所以辦展覽有人看是件好事,代表著台灣四海昇平富足康泰人人有米下鍋,文化則是欣欣向榮一片蓬勃發展,參觀的人數有了,年度結案報表的數字就會好看了,長官的面子也生了,商人的口袋也滿了,至於文不文化那就看參觀的人的造化了。

「看得懂?」得~,算您有慧根!

「看不懂~?」古人不就說了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您門票既然買了,進了展場那就是進了門囉!至於看不看得懂,這是個人修為的問題了,那又干策展方何事?

-  -

說到巧克力,其實我一直對這種源自於可可豆的精製品,甜孜孜、膩死人不償命的洋食沒啥好感,從不覺得這種會冤魂不散粘牙的糖果有啥好吃的?記得從前拜讀《雅舍小品》時有讀到一段梁實秋先生小時候在北京時對這種當時還很新奇的洋食的評語,他說這黑不溜揪的糖是「貓屎橛」,所以都把它給扔了,單只留下裝巧克力的布口袋當做是撲滿,用來裝自己的壓歲錢。

「貓屎橛?」讀到這段時,我不禁噗哧地笑了出來,梁先生形容得還真是傳神啊!養過貓的人都知道,那黑黑的巧克力一橛一橛地還真像是貓屎,難怪梁先生小時候不敢吃,都把它給撇了~

有人愛巧克力綿密的口感,有人對巧克力令人鬧牙痛的甜度感到頭疼。不管是為啥理由愛它恨它?但是從沒有人問起,為何這種食物要搞得如此的甜膩,就算是現今砂糖不值錢,泡製巧克力時多加個一斤兩斤砂糖也不花什麼成本,但有必要把巧克力弄到如此的甜嗎?這又是什麼道理?

其實,最早的巧克力不是甜的,而是鹹的。不只是鹹的,還是辣的、熱的。而且它也不是塊狀條狀的,而是一碗湯湯水水,佐以各式磨碎的堅果香料辣椒飲用,就像是一鍋八寶粥一樣。16世紀遠征中美洲的西班牙人看過喝過這種原始的巧克力,而且還把這種提神飲料給引進了歐洲,在歐陸改良配方之後的巧克力成為現今這種糖果的前身雛形。

-  -

西元1585311日,一艘自中美州牙買加駛回西班牙的500噸級5桅多層甲板快速蓋倫(Galleon)帆船抵達母港:塞維爾港(Sevilla),船上載滿了各種來自中美洲的新奇貨物:香料、煙草、糖、可可。這是關鍵性的一年,可可終於以商業貨物的名義第一次運抵歐洲。塞維爾港是安達魯西亞省的首府,鄰近突尼西亞,西班牙最大的海港、河港。這裡是16世紀以來西歐對美洲貿易的門戶,也是西班牙無敵艦隊的母港。

不過這不是歐洲大陸第一次見到可可。早在41年前(西元1544年),隨同遠征艦隊一起返回西班牙的馬雅(Maya)貴族,就曾以殖民地代表團的身分抵達西班牙拜謁當時的王儲菲利王子,把可可豆以禮物的名義呈獻給皇室成員,並示範如何飲用可可後,西班牙人就已經認識這種來自中美洲的特產植物。一開始它被當作奢侈品,只有貴族才有資格飲用可可,它也是哈布士堡王朝成員的的嫁妝之一。但1585年之後,它成為商業貨物大量出現在歐洲各地。

可可原產於中美洲赤道南北緯18度以內的狹長地帶,屬於熱帶常綠喬木,梧桐科,高15m,收穫期10-12月,每棵樹1年只能收穫1-2公斤可可豆。可可豆可分離出兩種物質:「可可粉」、「可可脂」,前者才是藥物成份的主要來源。大約3000年前中美洲的馬雅人就已開始種植(採集),當地人稱它為cacau,這是後來的cocoa的字詞來源。1753年它被正式分類,拉丁文命名為Theobroma cacao,意即「神的食物」。

人類最早食用可可的考古學證據是西元前1100年,宏都拉斯山洞內就曾發現飲用可可的陶罐。但是早在此之前,馬雅前期、古典期文化就已出現飲用可可的繪畫及雕刻,可可在馬雅文化中的地位顯著,屬於宗教用途的範疇。

早期的馬雅人食用可可的方式是把它磨碎後加水、辣椒一起飲用,或加入玉米麵團當作香料使用。約1400年,阿茲特克帝國興起,繼承了馬雅人飲用可可的習慣。當時以現今還在使用的納瓦特爾語(Nahuatl)稱它為「xococ-atl」(xococ苦、atl水),它不但是貿易商品,也可以當作貨幣使用,專供神殿及貴族飲用。可可豆在阿茲特克文化裡是豐收女神的象徵,飲用可可是與神溝通的方式之一。阿茲特克人食用可可的方式是加入辣椒、香草、胭脂豆、鹽,加熱後一起飲用,它稱為「chocol-atl」(熱水、熱飲、加熱過的食物…),這個字詞就是現今的「Chocolate」(巧克力)的來源。

西元1517年,西班牙人第一次見到可可熱飲,據描述阿茲特克國王蒙提祖馬二世的宮廷每天要消耗掉2000杯可可,國王本人每天飲用50杯,而且被當作春藥使用。

-  -

16-17世紀的歐洲人也發現高濃度可可熱飲有興奮與催情作用,所以稱它為「愛情靈(春)藥」,因此教會開始試圖限制可可在社會大眾散播,甚至要求教士不得飲用可可,以免無法清修。

可可的組成成份包含:「咖啡因、可可鹼、花生四烯乙醇胺、色胺酸、苯乙胺。」其中包含令人上癮的咖啡因,以及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令人感到快樂的色胺酸,其他幾項物質在人體的反應類似內生性大麻鹼與安非他命。可可鹼對貓狗有毒,只需400毫克就足以致命。而人類長期服用高純度可可會有成癮反應,醫學上稱為「巧克力癮」。

雖然可可的藥用作用明顯,但是這種來自中美洲的食物並不好吃,口感甚差,所以歐洲人因此而像是過去的馬雅人一樣,試圖加入其他的調味配方來改變可可的味道。事實上整個16世紀晚期到17世紀初期,各種能夠想像過的食物都曾經被加入可可當中,例如牛肉湯、打成糊的雞蛋,以及鬼才知道的12種珍貴的祖傳秘方材料的混合物,就像是當年販賣可可飲品的小販所宣稱的,而喝過的人都一致同意,這種12種材料的配方的味道,嚐起來就像是泡過一堆三年沒洗過的襪子的洗腳水。

在多方嘗試之後,在西元1604年終於有了革命性的突破。英國皇家醫院院長漢斯.斯隆(Hans Sloane)訪問牙買加尋找新的藥用植物,當時他試圖將牛奶、糖、香草以適當的比例加入可可,最後形成了今天的巧克力的前身。不過這位醫師的巧克力飲品配方應該不是他發明的,而是來自於牙買加當地飲用巧克力的習慣,因為香草是當地的植物英國並不生產,所以他應該是推廣這種新配方巧克力飲品的推手才對,而不是發明者。

第一家專門販賣香草巧克力的飲料店在西元1657年出現,法國人在倫敦開設專賣可可熱飲的商店,不過店名叫做「咖啡煙草商店」,巧克力沒見到登錄在店名當中,因為這是附帶販賣的商品。而巧克力之所以與咖啡、煙草同時出現的理由,除了這三種東西都具有刺激神經使人們感到快樂的作用之外,它們同時也是來自美洲的進口貨物,所以同時在這種充滿異國風味的地方一齊販售。

最後,在1828年,荷蘭製造出第一台可可機,成功分離出可可脂、可可粉,再加以固化之後,今天的塊狀巧克力終於被製造出來。

-  -

過去的馬雅人與16-19世紀的歐洲人,食用可可飲品或是巧克力的目的,與今天大不相同,從前它被當做是藥物使用,而現今它是一種點心糖果。這種差異並不是因為我們看待巧克力的態度不同,而是因為現代的巧克力的藥用成分早在出廠前就已經被儘可能地降低了,所以雖然外觀是一樣的,但它的組成成分大不相同。

1973年成立「國際可可組織」(ICCO),屬於聯合國下轄機構之一,負責執行、管理「國際可可協定」,目前有42國參與,包含80%的出口國、70%的進口國。現代的巧克力的組成與含量就是由他們所制定的。

現今的巧克力熱量平均每100公克,有600大卡的熱量。作為食材原材料的可可粉含量限制最高30%,以免造成成癮或藥物反應,但市售的巧克力其實可可粉的含量極低,絕大多數都只有8%以下。而店頭市場的販售的巧克力,以及成分不同又可分為以下5種:

1.無味巧克力:提供加工再製之用,可可脂含量50%以上。

2.黑巧克力:可可脂50%以上,其餘成份大部分由再製過或是以替代物製成的可可粉組成。

3.牛奶巧克力:管制寬鬆,可可脂12%以上。大部分組成都與可可無關。

4.白巧克力:幾乎都由可可脂製造,不含可可粉,添加物限制最少。

5.可可亞:粉狀食品,幾乎不含可可脂,但可可粉在5%以下。

所以,現今店頭市場販賣的巧克力與當初的「苦水」或是「愛情靈(春)藥」已經是完全不同的東西了。

在現代,吃巧克力有興奮催情作用嗎?對不起它沒有,論起效果還比不上一杯咖啡。

想要甜甜蜜蜜?別鬧了,還不如在嘴裡直接含上一大口台糖1號砂糖還來得過癮許多!

它只會讓你變胖而已,每100公克高達600大卡的熱量威力驚人。所以吃巧克力還是謹慎小心吧!它只有心靈上的安慰效果而已,也僅此而已。


arrow
arrow

    amenra01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