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墓人手記_埃及_工匠村

 

系統規劃的村落:工匠村

 

邱建一

取材修訂自2002.9.15.「藝術考古學講義:第三部份:古埃及藝術」。

2010.1.5.重新整理為藝術學相關課程講義。  


未命名-123.jpg 

新王國18王朝,阿瑪納遺址的工匠村遺址。


 

雖然諾姆是自然形成的村落,但是古埃及還是有計畫性的城市建築存在,這些建築群落現今稱為「工匠村」[1](Workers’ Village)由於有管理上的需要,所以呈現了與諾姆完全不同的狀況以及城市景觀。

目前最有名的工匠村遺址位於西底比斯的「麥地納」(Deir el-Medina)的山谷中,村落始建於新王國十八王朝圖特摩斯一世(Thutmosis I)時期,此後延續使用約100年,到圖特摩斯四世時期才全村搬遷,由於村落的成形完全是為了建築神殿的需求,為了讓各地徵集而來的工匠能有臨時性的居住地,而且為了方便集中管理,所以興建了類似現今集合式住宅的村落。這座村落由於在建築時所有的房舍是同時興建的,所以住宅規劃整齊,街道巷弄基本上呈現出棋盤格的分布,所有的房舍全部使用共用牆壁,房舍共區分60多間,40間是工作時的工坊,20間是居住房舍,每座居住房舍的門楣上甚至寫上居住人的名字,如同門牌一般。

這座位於麥地納的工匠村對埃及來說是一個特例,因為它的起因在於臨時性的需求,為了符合這個目的所以搭建了集合式的住所。後來這個村落又因興建「阿瑪納」(Amarna)的需求而被法老「埃赫納吞」(Akhenaten)搬遷至阿瑪納重建,稍後於法老霍倫哈布(Horemhab)時期再度因為卡納克(Karnak)神殿的增建工程而將這一個村落遷移至底比斯(Thebes),有趣的是不管村落搬遷至哪裡,重建後的工匠村的規劃大體相同,可見得當時對於如何有效率的興建一座臨時性的村落已經有系統性的作法。

不過,也正因為這類型的村落經常性的搬遷,也一再的重建,所以不能把這類型的村落當作是古埃及城市建築的範本,只能當作是特例。

 

 


[1]參照:《守望和諧–探詢古埃及文明》,頁:313~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enra01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