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墓人手記_埃及_遠征軍與研究院

 

埃及遠征軍與埃及研究院

 

邱建一

取材修訂自2002.9.15.「藝術考古學講義:第三部份:古埃及藝術」。

2010.1.6.重新整理為藝術學相關課程講義。


未命名-1.jpg  

1800年,法國遠征軍隨軍畫家德農畫的人面獅身像與金字塔。這張畫是目前已知最接近當年真實狀況的速描!不過下方的人群是為了趣味而加上去的。


 

在所有已發現的古文明系統中,最具有特色而且最廣為世人所知的大概就是古埃及文明了。這個位於地中海東南端自稱為「凱美特」(Kmt,Kemet)古老文明系統[1],由於獨特的宗教體系、驚人的工藝水準,使得它在各個古文明系統中如此地獨樹一格。「凱美特」古老而且神祕,不管是各類專業學者或是一般人士,只要接觸到它總是為之傾倒不已,這從持續不衰埃及觀光的旅遊熱潮,一直到層出不窮地埃及題材商業電影的熱賣,可以很明顯地看得出來。

但是遺憾的是自從古埃及文明在30B.C.,台灣俗稱「埃及艷后」的最後一任法老,托勒密王朝的克麗奧佩托拉七世(Cleopatra VII)介入羅馬帝國的政爭,最後兵敗自殺後,悠久的法老傳統就已經滅絕,它最後成為羅馬帝國的轄區,然後成為羅馬的行省之一,在羅馬統治期,埃及固有的文化系統逐一被同化而消失,不過到底文化的滅絕並不等同於政治勢力的滅亡那樣的快速,這個過程漫長而且緩慢;古埃及致命的一擊發生在A.D.391[2],當時篤信基督教的拜占廷帝國(Byzantine)皇帝狄奧多西一世(Theodose I )為了確立基督教為唯一的帝國宗教而下令關閉帝國轄區內的「異教神殿」,並驅逐這些神殿的祭司僧侶,這個決定造成了一個意外的結果,古埃及「真正的」滅亡了﹗埃及最後的文化堡壘–神殿因此不復存在,祭司僧侶因而星散,在過去古埃及的神殿祭司團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保存單位,幾千年來整個國家的文化幾乎都靠著祭司們來維持,他們掌握語言、傳承宗教儀式及信仰方式,甚至擔負著教育的使命,神殿被迫關閉等於是為古埃及的滅亡作最後一擊,雖然神殿祭司們曾經出現過一些零星的抵制,但是整個埃及的宗教信仰在拜占庭帝國的強力主導下逐漸納入基督教的領域,在A.D.572最後的「異教神殿」–古埃及文明最後的香火–菲萊(Philae)神殿[3]還是關閉了,轉化成「埃及正教」[4]的教會,自此古埃及文明真正的滅絕了。簡單的說,在政治上,古埃及滅亡於30B.C.,但它真正的結束是在 A.D.391祭司離開神殿的那一天[5]。目前已知的最後一個有日期的古埃及文發現在A.D.394年8月24日的菲萊神殿,可見得A.D.391的那一道來自於拜占庭的命令所造成的決定性影響。

拜占庭帝國衰微後,埃及並沒有因此而復國,A.D.639阿拉伯人阿姆爾.伊本.阿斯(Amr ibn al-As)攻陷埃及,從此進入阿拉伯帝國(Arab Empire)的統治期。埃及這一個古老的文明,自從羅馬帝國之後就一直被周邊列強所宰制,拜占庭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法蘭克人、鄂圖曼帝國、英國、法國、德國人都曾經統治過這塊北非的土地,現今的埃及已經不是過去的埃及,語言、宗教、文化已完全滅絕,突然間這個曾經存續過5,000年的文明變成一個難解的謎團,所有曾經到訪過埃及的人對於吉薩(Giza)的金字塔都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對它體積的碩大都傳誦不已,但是這一個曾經偉大又再沒落的古國到底是如何的狀況?這又是一個什麼樣的文明?由於古埃及的象形文字(Hieroglyphis)[6]已經無人認得,所以謎團始終未解,一直要到A.D.1799法國人在尼羅河三角洲羅塞塔村意外發現「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之後,古埃及的文明概況才再次顯露在大家的面前。

1798年,拿破崙大舉入侵埃及,原本他是要以埃及為基地,而進一步藉由這一個歐亞陸橋進軍至兩河流域再到印度,就像當年的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一般,建立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雖然,當年拿破崙的入侵行為,被已經殖民埃及的英國阻撓,所以在尼羅河下游的水戰之後,法國革命軍重創而歸,不過1798年的入侵埃及行動,卻造成一個非常有趣的結果–「埃及學」因此而建立。

1798年5月19日,拿破崙帶領埃及遠征軍啟程,1798年7月1日抵達埃及亞歷山卓附近的海灘,7月2日攻陷亞歷山卓城,7月22日開羅的土耳其領袖開城投降,自此法軍主導埃及的陸地地區。但同時與法軍為敵的英國艦隊由納爾遜將軍帶領,於1798年8月1日抵達亞歷山卓港,雙方艦隊於當日下午4時於亞歷山卓附近的阿布吉爾海灣開始交戰,海戰持續至晚間8時,法軍艦隊雖然船隻、火炮都比英軍來得多,但由於戰術失敗,最後全軍覆沒,17艘戰艦只有2艘逃脫,1,700多人戰死、1,500多人受傷,法軍陸軍的補給也全部被英軍擄獲或擊沈。這場戰役雖然發生於亞歷山卓城附近的海岸,但後來被英國媒體《泰晤士報》稱為「尼羅河之役」,納爾遜將軍也成為民族英雄,並被封為「尼羅河的納爾遜男爵」。

自此英國封鎖埃及的海岸線,拿破崙所帶領的陸軍被困在埃及,無法獲得法國本土的補給。同時,原本與法國結盟的鄂圖曼土耳其背叛拿破崙,土耳其人組成二支遠征軍從海、陸進軍埃及,拿破崙被迫由西奈半島進軍敘利亞以阻止土耳其人與英國夾擊法軍,最後雖阻止了土耳其人的攻勢,但法國陸軍卻元氣大傷,幾乎是慘敗歸回開羅。

1798年8月1日的「尼羅河之役」是一個決定性的戰役,它意味著拿破崙的埃及遠征軍之目的:「繼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之後,建立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之夢想破碎,最後終至於1800年2月英法兩國簽訂停戰協議,法國承認英國對埃及的宗主權,自此埃及成為英國的屬地。

1798年8月22日,雖然由拿破崙帶領的法國遠征軍已經被英國納爾遜所率領的艦隊封鎖在埃及,但是拿破崙還是在開羅成立「埃及藝術與科學研究院」(簡稱「埃及研究所」(Institute of Egypt))。雖然當時大部分的學者都不喜歡開羅,如同拿破崙所說的:「開羅…住著全世界最醜陋的下等人。」學者甚至說:「人口眾多、地方開闊,但是街道沒有一條是美的,古蹟沒有一座是精緻的,…,宮殿外的圍牆未替街道增色,反倒使街道更難看,貧民區髒亂得沒有哪個地方能比。」不過由於佔領埃及有其軍事意義,所以當時的學者倒是毫無怨言地為當時的法蘭西斯共和國而服務。

埃及研究所的成員由各類別學者所組成,他們原本是巴黎「國家研究院」的150多名學者,並於1798年5月19日隨軍前往埃及,埃及研究所先組成一個7人委員會(拿破崙本人也是其中之一),再由委員會推舉院士,下設「數學、物理學、政治經濟學、文學與藝術」四個部門,由數學家傅里葉擔任終身書記,研究院設置於開羅郊區的納斯里耶,建築群落由馬穆克魯人的宮殿改建而來,包含有小型自然科學博物館、農業實驗區、化學實驗室、圖書館、礦務學收藏室、考古學收藏室、觀測台、印刷廠、工坊等。

埃及研究所設立的宗旨是:「探索、研究、刊行有關埃及的自然、產業、歷史方面的客觀事實,並傳播研究所得的知識。」埃及研究所一開始就以多學門並進的方式來處理所遭遇的問題,並負責建構醫院、下水道體系、郵遞網路、灌溉系統…等。但是它當初真正的目的是在建立一個有系統地研究埃及的部門,並調查埃及的經濟及天然資源,以作為法國長期統治的參考。

埃及研究所的原始目的隨著1800年2月英法簽訂停戰協定而落幕,但是當年的研究資料卻奠定了後來「埃及學」的基礎,雖然軍事行動失敗了,但是埃及研究所絕大多數的成員還是繼續留在埃及3年,當埃及研究所的成員返回巴黎之後,於1809~1828年,將當年蒐集的資料結集出版了20巨冊,內含3,000幅插圖的《埃及圖說》(Description of Egypt)(或稱為《埃及記敘》)。這套書的出版對歐洲的學者來說異常重要,因為它使得埃及不再是一個充滿幻想與浪漫傳奇故事的冒險家樂園,而成為一個真正學術研究的重點區域,再加上拿破崙所主導的「國家研究院」[7]刻意推波助瀾,使得十九世紀中期古埃及的研究成為一個顯學,當年的學者不但以這套圖說為研究的起步,甚至一直到今天為止的埃及學家都以擁有、收藏一套《埃及圖說》為榮。古埃及自此逐步揭開其神祕的面紗,成為人類最重要的古文明研究項目之一。

 


[1] 「凱美特」(Kmt,Kemet)這個字辭可意譯為「黑鄉」,它原意指尼羅河每年氾濫後所留下的黑色沖積土,而這個字辭用以相對於另一個辭彙「紅土地」(Desheret),它指的是撒哈拉沙漠的紅黃色沙漠。黑鄉與紅土地是古埃及人對他們所身處世界的描述,用以表達兩種截然不同但並存的自然景觀,同時也拿它來形容住在不同地域的人種。

[2] 事實上在A.D.391所有埃及神殿關閉之前,希臘、羅馬的統治者對古埃及人還是極盡攏絡之能事,這從現存的大部分神殿都有托勒密王朝以後改建的痕跡可以看得出來,但是就在這個時候,由於異族的統治導致埃及的神殿祭司團極度的封閉,由於古埃及文向來就被認為是一種神的語言,所以封閉的神殿祭司團為了消極的宗教抵抗,所以把這種已經夠複雜的語言系統發揮得更淋漓盡致,這導致更少的人能夠學會這種語言,最後神殿祭司團被迫離開神殿,這種語言也隨之失傳,所以它的滅絕是在時代的因素下多重影響的結果。

[3] 「菲萊神殿」位於今天的亞斯文(Aswan)地區,原本在1956年亞斯文水壩的淹沒區,後來搬遷至此地,這座神殿的營建歷史非常漫長,現存的大部分建築完成於托勒密王朝時期。

[4] 「埃及正教」即是現今的「哥特普教會」(Coptic Church),它由東正教分裂而來,現今流行於北非地區。現今的哥普特教會雖然表面上與回教並存,並且相安無事,但是在亞歷山卓(Alexandra)與開羅(Cairo)所見的這兩個宗教的建築卻都有個有趣的現象,只要有科普特教堂的所在地,它的鄰近一定有一座以上的回教寺院建築,當教堂鐘聲響起時,與它鄰近的回教僧侶一定用擴音器大肆播放祈禱文以相抗衡,兩個宗教的暗地競爭實在是個難解的問題。

[5] 事實上現今古埃及的許多神殿都曾經被改建為基督教的教堂,當年基督教教士雖然借用了原本的神殿,但另一方面為了徹底消滅這些「異教」建築的宗教意義,他們保留原本的建築結構但大肆破壞壁畫及浮雕,甚至在神殿壁面上大量刻上十字架以及聖經經文以象徵宗教征服行為,這些破壞痕跡在現在還是歷歷可見。

[6] 「象形文字」(Hieroglyphs)的語意字源來自於希臘語「神聖符號」。它的組成有兩個字根:「Hieros」–神聖的、與「Gluphein」–銘記符號。

[7] 國家研究院是在法國大革命之後由法蘭西斯學院改制而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enra01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