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墓人手記_埃及_納米爾石盤

 

前王國時期:納米爾石盤

 

邱建一

取材修訂自2002.9.15.「藝術考古學講義:第三部份:古埃及藝術」。

2010.1.6.重新整理為藝術學相關課程講義。


 未命名-1.jpg

 納米爾石盤(局部)。(開羅考古博物館)


 

雖然文獻上記載了「前王國時期」的名稱,而根據古埃及自己的說法,法老「曼尼斯」(Menes)創建了最初的王朝,但是現今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實這些記載的信度,它可能只是埃及的偽歷史而已。雖然埃及的治權(王朝)是如何形成的?這一個問題至今沒有答案,但是目前所獲得有切確記載的法老是「納米爾」(Namer),他是第一王朝的統治者,有學者認為他就是統一了「上埃及」與「下埃及」的法老[1]

法老–納米爾的記載主要來自於「那卡達(Nagada)遺址第二期」[2]的發掘,在一個名為「赫拉康波里斯」(Hieraconpolis)的地點出土了一塊祭祀用的石盤–「納米爾盤」(Namer Palette),石盤高64cm、寬42cm,這塊石盤的淺浮雕具象顯示出這位法老征服敵人並且統一埃及的場面。石盤正面的法老頭戴象徵上埃及的白色王冠,背面的法老頭戴象徵下埃及的紅色王冠,而石盤正面右上方清楚的顯示象徵法老的老鷹–它是太陽神赫拉斯(Horus)的化身,祂一隻腳踩莎草,而莎草有六支分枝,這是6,000的意思;另一隻腳抓住一條繩索,繩索的一頭繫在敵人的頸部,所以這整體的意義就是法老俘虜了6,000個敵人。這塊納米爾盤不但是有關法老王權最具體的事證,甚至從石盤的內容安排來說,它更顯示出古埃及王權與宗教結合的狀況,因為它顯示出俘虜6,000名敵人的是赫拉斯(Horus)而不是法老本人,這在背後的意義上,代表著法老藉助赫拉斯的神威而光榮地戰勝敵人。

但是,納米爾石盤所顯示統一上下埃及的畫面,也有一些學者從考古學證據上對它提出質疑。首先,它的出土地點屬於那卡達遺址第二期的文物,而那卡達遺址可區分為三期,第一期主要分布在中埃及尼羅河谷的阿休(Asyut)以南地區,它的遺址樣貌大多以小村落的形態出現,到了那卡達第二期之後,它開始與下埃及的尼羅河三角洲地區的其他遺址有一些往來,並且開始出現外來文化–尤其是西亞文化的特徵,當時許多文物的主題與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地區有著形態上的近似[3],此時比較大的都會型村落開始誕生,例如:赫拉康波里斯、科普多斯(Coptos)、阿拜杜斯(Abydos)…等地都是當時的人口密集區,而納米爾盤就出土在當時的赫拉康波里斯。從整體文化樣貌來說,那卡達第二期文明尚不足以說它已經統一了上下埃及,因為當時各地的遺址所呈現的文明樣貌並不統一,各地文化系統尚齊頭並存;另一方面,納米爾石盤所呈現被俘虜的6,000個敵人,他們的相貌不像是埃及的北非人種,從他們的髮式及五官看起來,卻比較近似西亞的敘利亞、黎巴嫩這一帶閃族居民的特徵[4],所以納米爾這位法老可能是當時一位驅逐外族的英雄人物,或是當時一位強大的部落族族長,他離真正的統一埃及可能尚有一段距離。

所以到底埃及是什麼時候開始進入一個統一的國家的,其實我們可以這樣子理解–所有文明的形成都是漸進的發展,它需要一段很長時間的融合與成長的過程,如果我們硬要把最終的統一結果歸功於某一段時期或是某個人物,都會產生前後事證無法印證的情況。

 


[1] 也有些比較保守的學者認為,古王國第三王朝可能才是古埃及的開國時期,因為此時法老的名諱之前開始出現「上下埃及之王」(nisu-bati,nisu-bity)的頭銜。

[2] 從文化圈的擴張及其分布區域看來,那卡達文明可能是最終統一埃及的文明系統,那卡達從中埃及一個個的小村落開始,而逐漸擴張為類似國家的組織,它的成形期發生在第二期,也就是納米爾石盤的時期;到了那卡達第三期,它已經擴展到整個中埃及與尼羅河三角洲地區,所以它的發展過程與古埃及的早期王國時期很吻合,它的文化內容也已經出現了古埃及文明的基礎特徵,所以把它當作是古埃及文明的前身也無不可。

[3] 那卡達文明第二期可能已經與西亞地區的文明有密切的往來,當時的埃及出現圓筒型印章、雙獅形的印記…等深具西亞特徵的文物,所以有許多學者認為埃及的發展與西亞的發展可能有臍帶關係。

[4] 西亞地區的各個文明與北非的埃及向來有很密切的往來,在古埃及的各個時期,具有閃族血統的西亞人向來就被認為是埃及的敵人,從新王國時期的出土文物看來,當時有所謂「埃及的敵人」的圖像被刻在墓室壁畫及神殿的牆上,除了常見的努比亞人之外,還有西亞人種在內,最誇張的是帝王谷圖坦卡門(KV62)的文物還出現了一雙拖鞋,鞋底所繪製的就是埃及的敵人–西亞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enra01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