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書人手記 

 

銅蟬 

 

邱建一2011.12.12.


124.1.jpg

 

 

131.jpg

 

135.jpg

明清(?),銅蟬,長7.2cm、重42.92g。


前一陣子買了一隻蟬,看質地它應該是黃銅製的,但蟬身覆蓋著滿滿的綠鏽,它已有年歲,不像是現代的工藝製品。原本用來盛裝的錦盒上寫著標籤:「明清銅蟬」,看來它的原始主人也不知道它的真實年代,只好含混地寫上明清。

是明或是清?沒有人知道,但它也不可能是更早的時代了,因為這隻蟬是黃銅製的,黃銅是銅鋅合金,而這種銅一直到明代中葉以後才大量製作,用來取代過去的銅錫鉛合金的青銅,所以不管怎麼說,最古老的時代頂多能上推到明代中期,大約是16世紀中葉以後,但也是有可能清代甚至是民國以後鑄造的。眾云紛紛,賣的人、買的人大家也就胡亂瞎猜,誰也沒有最後的證據可以駁倒誰!

不過,儘管年代不明,但這隻銅蟬鑄造得還真是精美啊!~

從身體到翅膀,從頭到腳沒有一個細節被遺漏,再配合著它身上的綠鏽,看起來還真像是一隻活生生的蟬。那天一時興起把它帶到戶外,放在樹上拍張照片,彷彿這隻蟬又活了過來,夏天已經過去了,但這蟬還在樹上,正預備著吱吱長鳴,準備迎接下一個夏天的到來。

銅蟬的用途是什麼?

它有可能是陪葬品嗎?

是先秦以來的玉殮葬文化的後續演變嗎?

我們知道先秦時期就已有「含蟬」的出現了,喪家在亡者的嘴裡含上一隻玉蟬,用來期待已經往生的先人可以像是蟬一般的羽化登仙。古人認為蟬性高潔,《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因為蟬能入土生活,又能出土羽化。從漢代以來,皆以蟬的羽化來比喻人的重生。

不過玉蟬就是玉蟬,雖然漢代以降有玻璃蟬、陶蟬、滑石蟬等替代品,但只要是含蟬就有個標準的樣貌與尺寸。但是這隻蟬實在是太大了,它長7.2cm、重達42.92g,遠遠地超出一般玉蟬的標準,想要含住這隻蟬還是有點辛苦的,況且它鑄造得極為精細,一般陪葬品應該不需要如此繁複的鑄造工序才是。所以,我寧可相信這隻銅蟬另有用途,應該不是喪葬用器之一。

它是單純的文人書房裡的擺飾嗎?

用來放在桌上作為鎮紙、或只是個玩具而已嗎?

我想這是很有可能的,因為早在明代就已經有銅製的蟬形墨盒出現了。雖然這隻銅蟬的身體是固定的,不可能作為墨盒之用,但它的尺寸盈手一握、重量也剛好適合作為書房裡的鎮紙,說它是文人雅玩也無不可。但我遍尋典籍資料,卻從未看過有類似的銅蟬作為文房工具的記載,所以也無法確認它當初被製作出來時的真正用途就是了。

以上附上的就是這隻銅蟬的玉照,我很喜歡讓它趴在樹上的那張照片。雖然已入寒冬,但看著銅蟬在樹上,彷彿之間它還在長鳴:

「垂蕊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這詩雖然文字淺白也未見雕琢,但把蟬鳴嘶嘶的情境描寫盡了。

樹上的銅蟬、虞世南的詩,冬季的風、夏天的蟬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enra01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