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文獻選萃

 

古代衛生棉的首度發現

 

福州南宋黃昇墓出土報告(1982)

 

邱建一2013.4.5.

本文整理自:福建省博物館,《福州南宋黃昇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因blog格式限制,blog網路版本已取消參照註腳、參照文獻、引用書目與絕大多數圖版。

完整版本請參閱本人著作:《藝術考古學參考資料集成》,編碼130405。


 古代衛生棉的首度發現(7) 

黃昇墓出土的「衛生帶」(75FZM17:274)。


 

一、 發現與簡介:

1970年10月,位於浮倉山的福州市第七中學在擴建操場時,發現一座三合土結構的石壙墓 (75FZM17),福建省博物館於1975年派員進行整理,並將首度發掘結果發表於〈福州市北郊南宋墓清理簡報〉,《文物》1977(7)。

浮倉山位於福州市北郊約5km,原本是一座位於閩江下游沈積平原的小山丘,目前殘高約38m。1956年此地就曾出土過先秦時期的印文陶器與石器碎片,可見浮倉山自古就有人居住此地,且是中國南方的閩越民族聚落居住地之一。

75FZM17發現時,由於工程施工的破壞,外觀僅存三合土封頂及上部覆蓋的封土層。墓室為3連墓室並列的長方形平頂石壙磚槨,方位18∘,墓室間距0.16m,墓室內均用磚塊疊砌。墓室均長2.94m、寬1.44m、高1.46m。墓室上下及四壁均鋪填三合土層,厚度在0.1-0.6m之間。墓底及四周舖設長方形基石一層,基石上用均厚0.16m的長方形石板2層合榫砌成墓室,墓頂覆蓋帶有榫扣的3方石塊。左右墓室磚構墓室內與石板間均灌注松香,厚約4-6cm,中間墓室與左右墓室壁間縫隙再填細沙一層。

3個墓室的保存狀況不同,左方墓發現一個60cm的盜洞,所以葬具皆已腐爛無存,僅出土磚質朱書買地券一方,銘文漫渙幾乎無法辨識,但仍可便認出墓主為「孺人李氏」。中間墓室雖未見盜洞,但由於左方墓室的盜洞導致滲水破壞,葬具皆已腐朽,僅墓底出土木質紅漆棺皮碎片,與棺釘數枚,棺室後方出土銅鏡2面。右方墓室的磚石結構嚴密,再加上外圍層層包覆的三合土與松香層、細沙層,加上墓葬位置位於浮倉山高處,土質乾燥且免於積水,所以墓室大致完好,墓葬結構、葬具與遺物完整,買地券一方貼於墓頂,依據銘文墓主為「黃昇」。

以右方墓室的結構判斷,75FZM17與過去在福州地區發現的宋代墓葬結構相同。左右兩方的墓室各出土一方的買地券的記載表明,這是家族墓葬,中央為男性家長,左右墓室各為男性墓主的2位夫人:李氏與黃昇。

明代陳薦夫《水明樓記》記載有「鄭郎德彰墓誌銘」:「萬曆三十七年己酉歲,以季冬念六日葬于城北之浮倉山,方營兆掘地,得故宋蓮城尉趙與駿之舊塋…。」依據陳薦夫的記載,再配合此地出土的兩方買地券的銘文可知,75FZM17的中央墓室的墓主為趙與駿、死亡於南宋理宗淳祐九年(1249)。右方墓室的墓主是趙與駿的元配夫人黃昇,死亡於淳祐三年(1243)。左方墓室的墓主是趙與駿的續絃夫人李氏,卒年不詳。

 

二、 黃昇墓出土概況:

75FZM17右方墓室為黃昇墓。出土時棺槨及葬具大致完整,僅棺木部分漆皮脫落,棺木右側板因槨室滲水而稍腐爛,有一個約2cm的小洞。

木棺底舖設有一層燈芯草與紙渣狀殘餘物,約3cm。上置以木板釘製的屍床,屍床上墊鋪4層被褥,最內層的被褥上放置14枚銅錢「祥符元寶」、「紹聖元寶」,以三行排列。4層被褥用以包裹裹屍包與陪葬物。

裹屍包以絹質夾被包裹屍體,外綁絲帶交錯打結固定。裹屍包內的屍體臉部包覆以方巾1條,屍體左側放置1根竹枝,右手邊放置1面團扇,頸部掛木質唸珠2串,胸前繫心型鎏金銀質薰香盒,上身佩掛墜有鳳紋金飾的印花綬帶。

屍體周圍環繞5個包袱,包袱內都是隨身衣物。頭部右側放置帶有鏡架的銅鏡1副。屍體上另放置1個帶有包裹的漆奩1組。另外,衣服間還有小香包、荷包等小型配件,至於衣袖、腰間等處。

墓主黃昇全身的衣著穿戴完整,但屍體已完全腐爛,僅存骨架與頭髮,測量骨架得知黃昇身高約160cm。

墓主的頭髮梳為高髻,髮髻上插有釵飾2組:

1.金銀髮釵3支(75FZM17:288、75FZM17:289、75FZM17:230)。

2.角篦4支(75FZM17:304、75FZM17:305、75FZM17:306、75FZM17:307)。

墓主上身穿著9層衣物,由外往內依序為:

1.褐色鑲羅花邊廣袖袍(75FZM17:254)。

2.褐色暗花羅鑲花邊窄袖袍(75FZM17:255)。

3.褐色鑲羅花邊夾衣(75FZM17:256)。

4.褐色花綾鑲花邊夾衣(75FZM17:257)。

5. 褐色花綾鑲花邊夾衣(75FZM17:258)。

6.黃褐色絹質棉襖(75FZM17:259)。

7.黃褐色花綾夾衣(75FZM17:260)。

8.黃褐色絹夾納衣(75FZM17:261)。

9.黃褐色絹單衣(75FZM17:262)。

墓主下身穿著12層衣物,從外往內分別為:

1.煙色羅灑金雙鳳穿牡丹褶襉裙(75FZM17:263)。

2.褐色牡丹花綾鑲花邊裙(75FZM17:264)。

3.黃褐色花綺兩外側開中縫合襠褲(75FZM17:265)。

4.褐色牡丹花綾開襠褲(75FZM17:266)。

5.褐色絹絲綿開襠褲(75FZM17:267)。

6.褐色絹開襠夾褲(75FZM17:268)。

7.褐色絹開襠夾褲(75FZM17:269)。

8.褐色絹合襠褲(75FZM17:270)。

9.褐色牡丹花綾圍兜(75FZM17:271)。

10.淺褐色牡丹花羅無腰無襠褲(75FZM17:272)。

11.黃灰色絹圍件(75FZM17:273)。

12.褐色羅衛生帶(75FZM17:274)。

墓主腳上穿著3層衣物,從外往內分別為:

1.黃褐色絹襪(75FZM17:10.10)。

2.黃灰色羅裹足帶(75FZM17:10.11)。

3.褐色平花羅平底翹頭鞋(75FZM17:10.2)。

 

三、 衛生帶首度發現:

黃昇身上重重疊疊的衣物,除了重現了宋代貴族婦女的穿著式樣之外,最特殊的發現是墓主下身圍於胯下的「衛生帶」(75FZM17:274),衛生帶又稱為「衛生巾」、「生理帶」、「月經帶」、「月經布」、「月布」,與今日的衛生棉用途相同,皆為婦女月事來潮的衛生用品。

75FZM17:274發現時,上面還有殘存的血塊,可見得墓主死亡時尚在經期,所以這條衛生帶才會以正在使用狀況出土。它以二經絞素色羅,單層布料縫製而成,長條狀,長69cm,寬11cm,兩端以同材質的布料製成長絲帶繩,用以在腰間打結固定之用。

衛生帶在古代的典籍記載甚少,也大多語焉不詳。推測衛生帶都是婦女自己製作的,製作技巧則來自家族女性長輩的口耳相傳。至於貴族婦女使用的衛生帶來源,可能是由奴婢製作,但也有可能是自己製作,但史載闕如不得其詳。不過,很確定的是一直到1930年左右,中國農村地區的婦女還一直使用這種傳統的衛生帶。

75FZM17:274是已發現最古老的衛生帶實例,也是到目前為止唯一經由正式考古出土的實體證據。透過這條衛生帶可窺知它的製作方式與使用方式,雖然只是婦女閨閣用品,但值得重視。

 

 

 

 

arrow
arrow

    amenra01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