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史補充教材_宋代概述

 

趙宋王朝:趙匡胤

 

邱建一2010.3.10.


 未命名-2.jpg

北宋太祖趙匡胤御容。(台北故宮)


 

西元960年,在北周任官「殿前策點檢」的趙匡胤(927-976)發動著名的「陳橋兵變」,軍士謠傳「策點檢為天子」,趙匡胤隨即叛變,舉兵稱帝,從此展開了號稱「宋」的趙氏王朝,這個新國家一直持續到西元1279年,南宋最後的殘存勢力與蒙元決戰崖山(廣東新會),陸秀夫背負衛王趙昺投海自盡,持續了319年的趙宋王朝才正式宣告滅亡。

儘管南宋滅亡的一刻非常悲慘,趙昺跳崖投水自盡時:「後宮及諸臣多從死者,七日,浮屍出於海十餘萬人。」被俘的大臣也無一倖免,文天祥寫下血淚斑斑的〈正氣歌〉從容就義。但是這個看似衰弱的朝代在歷史上卻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的重要性不在於開疆闢土的泱泱大國風範,而在於開啟了文官(文人)體制的典範地位,貴族退位,士大夫取而代之成為社會的中堅階級,而且一直持續到現代。

宋代建國的過程儘管非常平和,「陳橋兵變」與稍後的「杯酒釋兵權」都是不流血政變。但是大抵說來,宋代政治規劃有著先天的體質不良,由於有鑒於五代時期藩鎮為禍的狀態,所以整個宋代都是「重文輕武」以文官領政領軍,而且治權採取中央集權的「強幹弱枝」政策,各地方府州縣都沒有實權,一切取決於皇帝一人的旨意而行。

這套政策雖然有效率地壓抑了派系軍閥的擁兵自重,而且強化了皇帝本人的絕對領導地位,但是如果政策本身失當,或者皇帝懦弱無能缺乏領導能力時,則會導致整個帝國版圖內一片混亂民變頻傳。甚至,以文官轄治武將的做法,使得宋代對於外敵幾乎毫無招架之力,契丹人、女真人相繼入侵,整個宋代幾乎都在與北方各鄰族訂定各種屈辱的條約,在媾和、和親、割地、賠款中渡過。但是這都不足以挽回這個帝國的頹勢,最後趙宋還是毀於蒙古人之手。

宋代依其發展的過程,可以區分為3個時代段落:

北宋(960-1127)大抵維持了五代時期的版圖,不過僅能保住中原地區與江南而已。

南宋(1127-1276)以江淮為界限,守住江南地區,與北方的金國對峙。

流亡政權(1276-1279)蒙元南下,皇室貴族小朝廷流亡浙江、福建、廣東各地。

這三個時代段是依據政治勢力的轉變而劃分的,但是在整個宋代雖因與鄰國國力消長迭有更替,但是由於立國政策的緣故,所以皇室成員大抵都是雅好藝術的收藏者,一部份的皇室成員與帝王本人甚至還是書法家與畫家。

整個宋代的藝文氣氛是非常濃厚的,據說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後周左驍騎衛上將軍),就非常雅好收藏古書,並且將之庋藏於洛陽的上將軍府內,趙匡胤就在這樣的書香環境中成長,所以當他當上宋代的開國皇帝之後,就開始奉行文治的主張,這或許這與雅好藝文的童年經歷有關吧?根據史料記載,趙匡胤在開國之初,儘管還在戰亂之中,還是隨身攜帶圖書達數車之多,據說他本人也非常注重書法:

「太祖書劄有類顏字,多帶晚唐氣味。時時作數行經子語,又間有小詩三四章,皆雄類豪傑,動人耳目,宛見萬乘氣度。往往跋云:『鐵衣士書。』似仄微時遊戲翰墨也。」

但可惜的是,趙匡胤的書法現今已無真蹟傳世,所以也無從得知這位宋代開國君主的書風是否真如史籍記載「有如顏字,多帶晚唐氣味」的真實狀況!或者,只是對君主的溢美之詞而已。

不過,趙匡胤在稱帝之後,倒是有些藝文政策推行,這些政策直接影響、鼓動日後宋代319年藝文風氣的興盛:

1.設置畫院:除了接收南唐畫院與其收藏之外,並且仿照南唐在宮廷內設置「畫院」,這是宋代宮廷藝術的基礎來源。

2.書法與繪畫並重:匯集書畫能手至宮廷服務,奠定了翰林院下轄的「圖畫院」與「書藝院」的前身,也確立了書法與繪畫藝術並進的宋代宮廷藝術風格。

趙匡胤「重文抑武、強幹弱枝」的治國理念,歷史上對他評價不一。有人認為這種精神雖然可嘉,但是宋代的積弱就來自於這種開國精神,這導致整個宋代消極守成,缺乏進取心,這也是宋代外患頻傳的來源。

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儘管對外關係是失敗的,但是此時文風鼎盛,自然培養出一大批士大夫階級,這些士大夫儘管無益於扭轉衰弱的國勢,但是他們秉性正直忠烈,宋亡後殉國人數之多,也遠遠超出於歷代之所有。而且,宋亡後留下無比豐厚的藝術文化遺產,宋代藝文鼎盛歷代無人可及,這也是肇始於趙匡胤開國政策的影響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enra01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