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藝術史補充教材_高宗書翰

 

宋高宗賜岳飛手敕 

 

邱建一2010.3.11.


 未命名-1.jpg

宋高宗,〈宋高宗賜岳飛手敕〉,36.7x61.5cm.(台北故宮)


 

台北故宮現今保存有一件裝裱為手卷形式的信扎,這是南宋高宗寫給岳飛的一封信:〈宋高宗賜岳飛手敕〉(又稱為「敕岳飛手札」,36.7x61.5cm)。這一件文物不但出自於趙構親筆,它顯現了高宗皇帝優美的行書風格,同時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歷史文物,它代表了南宋建國之初,在國家危如累卵在風雨瓢搖之際,皇帝對大臣的殷殷期盼,與君臣之間知心交心水乳交融一切為國的基礎理念。

全文以高宗擅長的行書體書寫,書風近似黃庭堅一路的風格,這也是年輕的高宗所擅長的風格。它的內文是這樣寫的:

「卿盛秋之際。提兵按邊。風霜已寒。征馭良苦。如是別有事。宜可密奏來。朝廷以淮西軍叛之後。每加過慮。長江上流一帶。緩急之際。全藉卿軍照管。可更戒(惑)飭所留軍馬。訓練整齊。常若寇至。蘄陽江州兩處。水軍亦宜遣發。以防意外。如卿體國。豈待多言。付岳飛。(高宗畫押)」

這件手札並沒有押屬年款,所以我們並不確定這是什麼時候寫的信件。但是以內文看來,它提到「長江上流一帶…蘄陽江州兩處」等語。蘄陽(湖北省黃岡市)位於湖北省東部,緊臨長江水道,這裡向來就是長江交通要道,由於地理位置顯要,所以有「吳頭楚尾」之稱。而歷史上有多個地區都曾被叫做江州,以唐宋時代來說,指的是現今的江西省的九江市,這裡左鄰鄱陽湖,右連洞庭水,藉著長江水利,這裡是控制南北運河水道與長江東西水道的交通重鎮。

以地緣關係再參照岳飛的生平傳記,我們大約可知這位南宋著名的抗金名將在高宗紹興二年(1132)被任命為知州、兼荊湖東路安撫使、都總管,統率軍馬12000人(非正式編制部隊,多為義軍組合)前往潭州。二月,主戰派李綱被起用為荊湖、廣南路宣撫使,岳飛等將領劃入李綱部下,負責討伐湖東路的盜匪曹成。在戰鬥中岳飛部勇悍異常,苦鬥之後大破曹成獲得全勝。李綱上書稱讚岳飛:「年齒方壯,治軍嚴肅,能立奇功,近來之所少得,異時決為中興名將。」高宗下詔賜岳飛中衛大夫、武安軍承宣使,仍屬從五品。

紹興三年(1133年)九月,30歲的岳飛第二次隨著李綱朝見26歲的高宗。年輕的高宗大喜之下親筆書寫了「精忠岳飛」四個大字,並且繡成一面戰旗作為岳飛的大纛。同時在李綱的建議下再任命岳飛為江南西路舒州、蘄州制置使,駐守蘄州的統制李山,屯紮江州的統制傅選兩支部隊也一起併入岳家軍,淮南西路舒州和蘄州的防務也一齊併入岳飛的防區,自此開始岳飛部不再是農民起義軍,而成為駐防在舒州一帶的南宋編制內的正規部隊。

所以,從史料的記載可知,這件高宗的手札的年代應該就是西元1133年或之後的一兩年之間,此時的岳飛正是嶄露頭角的時期,他被譽為中興名將,手持皇帝御賜的「精忠岳飛」的大旗馳騁沙場保疆衛土,極獲朝廷的期待。

在高宗的這件信件中,可以看得出來高宗對岳飛的極度信任,這封信件明明談的是軍務,但開頭卻以「卿盛秋之際,提兵按邊,風霜已寒,征馭良苦。」作為問候,緊接著以心腹的口氣說出:「如是別有事。宜可密奏來。」由此可見高宗亟欲拉攏岳飛的心情。而信件的結尾,高宗居然又脫口說出:「如卿體國,豈待多言。」作為結尾。這句話簡直是經典,高宗的意思是說,像你這樣的體國的人,哪需要我多說廢話,「你辦事我放心!」這就是高宗的原意了。

我們可以想見,當岳飛收到這封信時內心激動的情緒,皇帝本人對他如此賦予信任,豈能不躬忠體國。之後的岳飛為了收復失土而盡心盡力,在紹興三年(1133)年之後以舒州軍區為基地,組成北伐軍正式對金兵開戰,之後接連的「襄陽大捷」、「誅仙鎮之役」將金兵逐退數百里,恢復了大批失土。這是南宋對金朝的戰役在初期取得的重大成就,但是這些成功也促使了日後岳飛被下令處死的悲慘遭遇。

其實,以國力而論,南宋是遠遠不如金朝的,岳飛的勝利除了戰略奇襲的成功之外,還根基於當時驅逐韃虜的民氣可用。不過,大規模的戰爭需要更大量的後勤補給與資源,當時的南宋根本無力也不可能支付這樣的天價開支。所以之後的南宋政策,轉向利用這些勝利與金朝和談以保住南宋脆弱的國本,稍後主和的秦檜出現,並以詔回岳飛作為籌碼,以為與金朝媾和的條件。

紹興十年(1140),正在進行第四次北伐幾乎已經兵臨汴京(開封)的岳飛突然接到樞密院的「十二道金牌」,立刻要他返回首都臨安(杭州),之後他被「莫須有」的罪名處死。岳飛的死亡是一個悲劇,但這也是他的性格所致,因為根據史料的記載南宋原意只要是詔回岳飛,以進行第二次的「紹興和議」而已。但是岳飛堅持一定得北伐對金戰爭,而且不受詔書,所以最後只能將他監禁,而到最後為了斷了岳家軍的希望,只好處死岳飛,以根本終結對金戰爭。

這件〈宋高宗賜岳飛手敕〉經歷歷代收藏之後,最後進入了清代的內府,乾隆皇帝讀了這封信之後,發出內心的感慨,他作了首詩,並且題在這件手卷的左上角:

「飛白精忠早賜旗。霜寒又厪上流師。本來原是腹心託。十二金牌竟若為。丙子春,乾隆御題。」

清高宗乾隆在西元1756年的御題,第一句就點出了宋高宗趙構在西元1133年以飛白書御賜給岳飛的「精忠岳飛」的大纛,之後再發出為何要以十二道金牌詔回岳飛並將他處死的疑問,其實乾隆是清楚知道岳飛被詔回賜死的理由與真正的原因,身為帝王的高度他應該是懂得「顧全大局」的道理的。但當此之時,乾隆正在親自率兵出征,進行對平定西北的準噶爾的戰爭,在戰事倥傯之時亟需可征之將、可戰之兵,難怪他對趙構詔回岳飛會有發出如此的感慨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enra01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