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史補充資料_南宋內府的收藏

 

南宋蒐集書畫的開始 

 

邱建一2010.3.15.


IMG_4306.JPG 

北宋,黃庭堅,〈送寒山子龐居士詩〉(局部),在壓縫處可以看到南宋高宗的「內府書印」(陽文方印),至於上方漫渙不清的小印,以位置推測也有可能是南宋內府收藏章,但已無法辨認。


 

西元1129年,那年是建炎四年,流寓江南的高宗暫時駐蹕錢塘(杭州),雖然一直要等到西元1138年(紹興八年)他才會正式在這裡定都,不過此時他已開始派遣親信馬興祖專責蒐集購求流散江南各地的書畫名跡以充內府,這就是趙構開始蒐集書畫的開始,史料是這樣記載的:

「(高宗)駐蹕錢塘,每獲名蹤卷軸,多令(馬興祖)辨驗。」

高宗重新蒐集來的書畫,又再按照他的喜好重新裝裱,裝裱形制完全依據徽宗時期的「宣和裱」的裝禎方式,後世稱之為「紹興裱」,而負責裝裱的職人有曹勳等9人。據說這段時期的蒐集與裝裱,據說由於鑑定者眼力不高,再加上裝裱者濫為裁切,所以演變為收藏史上的一場災難,依據周密《思陵書畫記》的記載:

「古書畫如有宣和御書題名,并拆下不用。別令曹勳定驗。別行撰寫名作畫目,進呈取旨。凡經前輩品題者盡皆拆去,故今御府所藏多無題識,其源委授受歲月考訂邈不可求為可恨耳。」

讀這段記載時實在很難令人理解,高宗朝重新裝裱的書畫居然為了美觀劃一,居然裁減掉上面的款印與題識,而且連徽宗的御書題名也一并剪裁,這是很不可思議的。不過南宋末元代初期的大鑑藏家周密既然這樣記載,應該有其依據才是。

「紹興裱」依據書畫的年代、等級、採用不同的錦綾與裱紙,製作工續相當繁複,當時由於小品繪畫的流行,所以促成了冊頁的裝裱發展,這大概是這段時期最大的進步吧!而隨著蒐羅到的書畫益多,高宗御府的收藏基礎也大概建立在此時,史料中以「不減宣政」來形容高宗收藏之富可以與北宋全盛時期的宣和御府比美,可見得高宗對藝術沈溺之深:

「思陵(趙構)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當干戈俶擾之際,訪求法書名畫,不遺餘力。清閒之燕,展玩摹拓不少怠。蓋嗜好之篤,不憚勞費,故四方爭以奉上無虛日。後又於榷場購北方遺失之物,故紹興內府所藏不減宣政。」

高宗的收藏除了書畫名跡之外,據說他特重金兵破開封城之後,自宣和(徽宗)御府流散在外的書畫,據說趙構每收集到一件「時時把玩流涕,以起羹牆之悲。」看來趙構並非紈褲貴族子弟,還是有憂國之思的,不過這段記載其實與前述周密記述的「紹興裱」裁去徽宗題跋的做法有所抵觸。所以,這是否為溢美之詞,則無可考了!

除了盡力蒐集失散的宣和御府書畫之外,高宗御府的書畫收藏並無特別偏好,上自六朝下自當朝,只要是能找的、能買到的,各種書畫藝術品都羅列到趙構的收藏清單之中。根據吏部侍郎王休(1135-1200)在南宋寧宗慶元五年(1195)《南宋館閣續錄》的記載,當時已經蒐集到1000多件歷代書畫名跡,而且仿照徽宗朝的做法,建立了一套南宋御府的書畫鑑藏章制度,包含「紹興」聯珠印、「睿思東閣」白文方印、「內府書印」陽文方印、「機暇珍賞」白文方印、乾卦陽文圓印…等20餘方。而且用印有法,「引首前後用『內府圖書』、『內殿書記』印。或有題跋,於縫上用『御府圖書』印」,最後用「紹興」印,並付米友仁親書審定,並題於卷後。

遠在紹興八年定都杭州之前的9年前,高宗就已建立了龐大的收藏,這些收藏為日後的「紹興畫院」的宮廷畫家奠定了基礎,品味與典範就在高宗御府之中,為銜接「宣和畫院」打下了根基,宋代書畫的香火不因為戰亂而滅絕,醞釀在杭州的藝壇正等待著另一個春天的到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enra01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