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史補充資料_漁隱品味

  

〈漁父詞〉與「漁父習閒社」 

 

邱建一2010.3.18.


 

 未命名-1.jpg

南宋,〈柳塘釣隱〉(局部),歷代畫幅集冊第十二幅,23.6x24cm.(台北故宮)


 

西元1131年,那一年是南宋高宗紹興元年,身在會稽(紹興)的趙構在讀了黃庭堅寫的〈書張志和漁父詞十五首〉之後,欣喜之餘也自己做了十五首漁父詞以為合韻。這十五首漁父詞(又稱為〈漁歌子〉、〈漁歌〉),現今收錄於《全宋詞》之中,而《寶慶會稽續志》也有類似的記載:

「漁父詞並序

紹興元年七月十日,餘至會稽,因覽黃庭堅所書張志和漁父詞十五首,戲同其韻,賜辛永宗。

一湖春水夜來生。幾疊春山遠更橫。煙艇小,釣絲輕。贏得閒中萬古名。

薄晚煙林澹翠微。江邊秋月已明暉。縱遠舵,適天機。水底間雲片段飛。

雲灑清江江上船。一錢何得買江天。催短棹,去長川。魚蟹來傾酒舍煙。

青草開時已過船。錦鱗躍處浪痕圓。竹葉酒,柳花氈。有意沙鷗伴我眠。

扁舟小纜荻花風。四合青山暮靄中。明細火,倚孤松。但願樽中酒不空。

儂家活計豈能明。萬頃波心月影清。傾綠酒,糝藜羹。保任衣中一物靈。

駭浪吞舟脫巨鱗。結繩為綱也難任。綸乍放,餌初沉。淺釣纖鱗味更深。

魚信還催花信開。花風得得為誰來。舒柳眼,落梅腮。浪暖桃花夜轉雷。

暮暮朝朝冬複春。高車駟馬趁朝身。金拄屋,粟盈囷。那知江漢獨醒人。

遠水無涯山有鄰。相看歲晚更情親。笛裏月,酒中身。舉頭無我一般人。

誰云漁父是愚公。一葉浮家萬慮空。輕破浪,細迎風。睡起蓬窗日正中。

水涵微雨湛虛明。小笠輕蓑未要晴。明鑒裏,縠紋生。白鷺飛來空外聲。

無數菰蒲問藕花。棹歌輕舉酌流霞。隨家好,轉山斜。也有孤村三兩家。

春入渭陽花氣多。春歸時節自清和。沖曉霧,弄滄波。載與俱歸又若何。

清灣幽島任盤紆。一舸橫斜得自如。惟有此,更無居。從教紅袖泣前魚。」

高宗〈漁父詞〉的出現,很具有歷史意義與價值,因為身為帝王之尊又是個大書法家與宮廷藝術主要的贊助人,他的想法與作為動見觀瞻,趙構所作的〈漁父詞〉無論詞意是否雅馴,但這十五首的〈漁父詞〉一但出現就已經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了。

「漁父」一詞不是宋代所特有的,它可上推到《楚辭.漁父》屈原與漁夫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憂憂惶惶徘徊於江邊的屈原遇到打魚的漁父,作者藉由兩人的對話說出曠達的人生態度: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自從《楚辭.漁父》之後,歷史上歌詠漁父的文章數量之多可用車載斗量來形容,漁父不再是一種職業的稱謂,它已變成某種曠達以自適的情境與心情的代名詞。時光荏苒,隨著各類文體的演進,最後〈漁父詞〉在唐代晚期成熟,它首先被引入唐代的教坊之中,編為歌舞,而到最後也逐漸在文人圈內開始大量的流傳,而催化這種歌行體的人就是自稱「煙波釣徒」的張志和(約730-810),他的漁歌甫一出現,立刻成為這種被宋代稱為「七七三三七」的詞牌代表(「七七三三七」指的是這闋漁歌的字數,總共5句,由7、7、3、3、7個字排比而成)。

張志和一生的故事充滿了傳奇性,據說他出生前母親夢有有松入懷,隨即生下了這位晚唐最有名的文人,他的一生視名利如塵土,不肯屈於富貴,放蕩江湖之間,再加上隨遇而安的生活態度,使得他與採菊東籬下的陶淵明、梅妻鶴子的林逋一樣,都成為「隱士」這類文人的典型,他的漁歌不僅寫景寫情,同時也是這種生活態度的寫照,因此自晚唐至今傳唱千年而不墜。

宋代開國以來,漁歌就已開始在文人雅士的圈內流傳,宋代文人不只讀同時也寫漁歌,漁歌在此時期成為文人圈的共同嗜好與嚮往。當時的漁歌這類的歌行體裁有時被稱為〈漁歌子〉或〈漁父詞〉,而翻開全宋詞可以發現幾乎每位作家都有寫過以歌詠其志,周紫芝的作品乾脆把漁歌始祖張志和寫入他的作品之中:「好個神仙張志和,平生只是一漁蓑。和月醉,棹船歌。樂在江湖可奈何。」

也就在漁歌流行的同時,宋代也開始出現「漁父習閒」的戲劇表演形式出現,周密《武林舊事》卷三,就有提到宋代歲時節慶時,表演的戲曲中就包含有「漁父習閒」這種戲種在內:

「戶部點檢所十三酒庫,例於四月初開煮,九月初開清,先至提領所呈樣品嚐,然後迎引至諸所隸官府而散。每庫各用匹布書庫名高品,以長竿懸之,謂之「布牌」。有木床鐵擎為仙佛鬼神之類,駕空飛動,謂之「台閣」。雜劇百戲諸藝之外,又為漁父習閒、竹馬出獵、八仙故事。…」

「漁父習閒」與「竹馬出獵」、「八仙故事」等戲曲並列,可見得這是一種戲曲表演的形式之一,雖然我們並不知道這種表演如何進行,但音樂部份應該就是以〈漁歌〉或〈漁父詞〉這類的曲牌為主,因為這本來就是唐代教坊習藝的樂曲,這是我們可以想像的!

而《東京夢華錄.外四種》註引託名為耐得翁所寫的《都城記盛》的記載,也提到宋代有「漁父習閒社」的集會,至於漁父習閒社與漁父習閒的戲曲表演有沒有直接關係,則史闕記載。不過或許「漁父習閒社」很類似現今的南管聚會,這是文人雅士聚集在一起演練漁歌,自娛娛人的集會也說不定?

從宋代漁父詞的發展來看,此時這類的體裁一開始都是在民間或文人間流傳,因為以漁歌的內容與起源來說,實在不適合宮廷藝術的創作目的,所以北宋的皇室藝術之中並沒有發現有這類型的題材發酵,但是時至南宋初期,西元1131年(紹興元年),南宋開國君主高宗趙構以漁歌為主題,連寫了15首漁父詞之後,過去漁歌不及於皇室的藩籬就已被打破,再加上高宗不只作詞而已,他還親自抄錄下來賞賜給大臣以為優遇;而西元1189年之後的幾年之間,南宋第二位皇帝孝宗再命宮廷畫家以高宗漁父詞為題連畫了15張作品,孝宗本人再親自抄錄高宗漁歌於畫卷之上以為流傳,自此以後〈漁父詞〉的地位已完全確定,它已不再是歌行文體或戲曲表演而已,已成為審美品味的一環了(有關於孝宗與高宗的〈漁父詞〉故事,請參閱拙著〈漁父詞與南宋帝王〉)。

整個南宋與北宋有很大的不同,漁父(魚隱)題材都是文學、詩詞、繪畫、書法常被描寫的主題,這種審美品味的確立,除了與南宋首都臨安(杭州)附近的江南水鄉景色有關之外,還與詩詞中的〈漁父詞〉(漁歌)在朝野之間的大流行有所聯繫。高宗的15首〈漁父詞〉算是為這類型的創作開了先聲,而日後還要再累加上宮廷藝術家們創作一系列的魚隱(漁樵)繪畫以為陪襯,但是這還要等到南宋第二代的宮廷畫家出現才會完備,不過這又是下個故事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enra01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