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研究_五銖記重錢(1)

 

五銖錢制(1) 

 

邱建一

2008.9.19.編寫為藝術史補充教材。在病中,連日發燒全身酸痛,罹患流感導致喉嚨腫痛最後完全失聲,從未想到失去語言能力的世界是如此的可怕。

漢聲廣播電台(台北總台)FM106.5聯播網,2008.9.23.「今天好心情(週二)」AM0900-1000 廣播稿。

2010.3.20.重新改寫,修正一些小錯誤,重編古錢幣研究系列:五銖錢。


 未命名-1.jpg 

中國的三種基本貨幣形制「半兩」、「五銖」、「通寶」。自左至右:

(左)秦,「半兩」。秦始皇廿六年,廢止其他貨幣鑄「半兩」,自此沿用至西漢前期,持續使用100餘年。

(中)東漢,「上林三官五銖」。西漢武帝元狩五年詔令上林三官鑄「五銖」,自此開啟持續700餘年的五銖錢制。

(右)唐,「開元通寶」。唐高祖武德四年廢止五銖錢改鑄「開元通寶」,自此開始為期1300年的「通寶錢制」。


 

 

一、有為青年與學術權威:

在古文明的研究領域中,有些問題一直到今天為止都還是毫無解答的。研究商代甲骨文的圈內就流傳著一個笑話︰「現在能夠破解一個甲骨文的人肯定是個有為青年,如果是能夠破解兩個的話?那一定是學術權威了。」之所以會有這樣說法的原因無他,這是因為自從晚清以來甲骨文的研究興起之後,這種已經失傳了3500年的古代文字,經過歷代學者的努力,能夠破解的甲骨文都已獲得初步的答案了,而未解的至今仍然毫無線索,就如同一團迷霧,正等待重見光明的一天。

這種有為青年的研究課題,並不是甲骨文研究領域的專利,事實上在藝術史的領域中比比皆是。例如考古學界最大的疑問就是「石器時期」、「銅器時期」…等名辭是否正確?因為誰也不敢保證,或許在那段所謂的「石器時期」,搞不好他們是以「羽毛」為主,只是因為羽毛無法保存,所以才會造成石器的誤解。像這樣的疑問從古代文化研究一直持續到現代文明都有這樣的問題,例如:到底中國到底是從何時何地開始,由青銅改用石頭材質的印章?古代的毛筆與現代的毛筆到底有何不同?甚至王羲之的書法真相到今天都還毫無頭緒…。有為青年也好,學術權威也罷,這些尚待研究的課題一直存在藝術史的研究之中,時至今天為止還是沒有解答。

 

二、痛罵金錢萬惡的錢神論:

貨幣作為經濟交易的媒介,在人類文明史上一直扮演著重要的地位,它可能是天使,但也有人詛咒它是惡魔。早在中國晉代活動於西晉惠帝時期的魯褒(生卒年不詳)就寫了一篇著名的諷刺文章〈錢神論〉來數落萬惡的金錢:

「錢之為體,有乾坤之象…難折象壽,不匱象道,故能長久,為世之寶。親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則貧弱,得之則富昌。無翼而飛,無足而至。解嚴毅之顏,開難發之口。錢多者處前,前少者居後,處前者為君長,在後者為臣僕。…錢之為言泉也,無遠不往,無幽不至,…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貴可使賤,生可使殺。」

以上這段論述是譽褒於貶,痛斥金錢萬惡的文字。至於魯褒為何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根據《晉書.隱逸傳》的說法:

「(魯褒)好學多聞,以貧素自立。元康之後,綱紀大壞,褒傷時之貪鄙,乃隱姓名而著〈錢神論〉以刺之。…褒不仕,莫知其所終。」

雖然只有短短幾句話,但對比同樣來自於《晉書》的記載:

「(王戎)廣收八方園田,水碓周遍於天下,積實聚錢,不知紀極…,晝夜計算,恆若不足。」

「(石崇)財產豐積,室宇宏麗,後房百數,皆曳紈繡,珥金翠,絲竹盡當時之選,庖膳盡山陸之珍。」

可見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已經惡化,魯褒眼見富者斂聚導致貧者無立錐之地的窘境,身為有經濟濟世抱負的理想家,才會有此大嘆金錢萬惡的想法。

魯褒活動的西晉時期,正處於五銖錢制的末期,當時的五銖錢是唯一的貨幣標準,它是經濟活動的計算單位,且以錢的數量多寡以作為衡量財富的標準。「買貨以居奇、錙銖以計較」本來就是商人的本業,以資本主義的立場來看無可厚非,但是西晉時期的五銖錢與西漢的五銖錢在本質上已不盡相同。西漢的五銖錢在錢幣正面鑄文「五銖」二字,五銖是一個重量單位(漢制五銖大約是現代公制的3.5-4公克),簡單的說五銖錢在鑄造早期本來就是「重如其文」,這種貨幣稱為「實幣」,簡單的說,五銖就是由重量五銖的青銅所鑄造的錢幣,因為每個錢幣都重五銖,所以每個錢幣的幣值都是相等的。

對於現代社會的人可能無法想像的是,在西漢末期以後的五銖卻出現了重量只有五銖1/4甚至1/8的五銖錢,這些重量減低的五銖一開始是來自於各地奸佞取巧私鑄或是改造官方的五銖,不過由於漢代政府持續發行實重的五銖錢,所以減重的五銖在一開始時與標準的實重五銖還是並行於民間市場的,減重過的五銖雖然重量不足,但是它還是可以作為標準五銖的小面額輔幣之用。

但是,東漢晚期董卓當政之後,發現有利可圖之後也開始銷融舊幣,並大量鑄造發行減重的五銖,原本作為依循標準的美意「重如其文」因而破換殆盡,五銖錢制因而開始混亂。以貨幣市場而言,如果幣制未制定統一的標準的話,混亂的貨幣會導致通貨膨脹,在五銖錢制的晚期,史書記載「斗米至萬錢」,一萬錢才能買一斗米,可見得當時貨幣市場的信心已經完全崩潰,錢幣不值錢,最後只得又回復到以物易物的原始經濟狀態。

漢代滅亡後,三國、魏晉南北朝各國也競相鑄造自己的五銖錢。這些魏晉五銖一開始時也是模仿西漢五銖而鑄造的,例如曹魏早期的五銖真的就是重達五銖的貨幣,之所以會回復到早期狀態,可能是因為執政者發現董卓時期的貨幣市場已崩潰,想要導正人民對貨幣的信心吧?但是這種情況並沒有維持多久,因為快速的改朝換代、戰爭頻繁,各國為了籌措軍費又再度大量發行減重的五銖錢,這種減重的五銖錢以蜀漢地區最嚴重,這些錢幣不但減重,甚至還在幣值上大動手腳,例如蜀漢就曾大量發行重量僅有3.2公克的錢幣,但是錢文是「直(值)百五銖」,只有3.2公克的值百五銖錢居然價值1004公克的五銖錢,簡直是匪夷所思;而原本的五銖錢則改鑄為重量僅有0.5公克的「直(值)一五銖」,值一五銖不但品質極差,而且輕若鴻毛、極易損毀,以0.5公克的蜀漢五銖與重達4公克的曹魏五銖比較,實在很難想像這是同時代的貨幣。這種蜀漢五銖在貨幣史上又稱為「虛幣」,在現代由各國政府所控管的貨幣政策–「虛幣」誕生之前,虛幣是毫無實用價值的,民間根本無法流通,蜀漢地區的人民寧可使用曹魏五銖來交易,也不肯使用自己的錢幣,蜀漢的耗弱由此可見其一斑。

時至兩晉時期,幣制的混亂狀況越演越烈,甚至遍閱史料根本沒有晉代曾發行錢幣的記載,史料指出當時唯一通行的貨幣只有曹魏五銖與實重五銖的漢代「古幣」,這些錢幣由於真的是「重如其文」所以還能維持著貨幣本身的基本價值,還能夠流通使用;但是根學者的研究,在兩晉時期除了使用曹魏五銖與古幣之外,由於貨幣市場已完全崩潰,在當時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是比較盛行的。

在魯褒的時代裡,他寫了〈錢神論〉以痛罵金錢萬惡。在他的文章裡提到了幾句話:「難折象壽,不匱象道,故能長久,為世之寶。」這裡所說的錢應該就是五銖錢,而且是實重五銖的曹魏五銖或是當時稱為「古錢」的漢代五銖,因為如果是減重的五銖錢的話,就不可能是「難折」了,減重過的五銖錢銅質純度不足、雜質甚多極為脆弱,稍一用力立即彎曲碎裂,以出土實物來看,這類型減重過的五銖錢大多鏽蝕嚴重,錢文淺薄漫渙不清,所以也很難「長久」了。富者如石崇、王戎之流,他們所積的錢應該是重如其文的錢幣,從考古學的實例來看,曹魏五銖與漢代五銖在魏晉南北朝的墓葬中時有大量出土,但同時期的減重五銖卻極為少見,可見得這是當時的通行貨幣應無疑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enra01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