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史補充資料_小景繪畫

 

小景繪畫在南宋

 

邱建一2010.3.21.


 未命名-1.jpg

南宋,〈柳塘釣隱〉(局部),歷代畫幅集冊第十二幅,23.6x24cm.(台北故宮)


 

雖然中國繪畫的起源可上推到商代,但是繪畫的發展卻不如書法順遂,一直晚至宋代(960-1279)繪畫的第一個興盛期才正式的到來。

北宋開國之初就設置有直屬內廷管理的畫院組織,而且有培育職業畫家的制度與公開的招聘管道,所以畫家的人數比起有非常大幅度的成長,創作的繪畫總量也非常龐大。這種進步其實有多重原因造成的,除了宋代開國之初重文輕武的開國政策,還要再累加上繪畫材料的進步以及科舉考試造成文人集團的興起…等因素,最後才有此豐碩的成果出現。宋代繪畫不只是代表了繪畫史的第一個高峰期而已,它同時也奠定了一些基本原則與基礎,自此以往的繪畫史幾乎都在宋代繪畫的基礎上往下發展,千年以來至今幾乎未曾有多大的改變。

繪畫的分類(分科)也大概就在宋代成熟,一些北宋的畫論著作也試圖為繪畫進行分類,例如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劉道醇《聖朝名畫評》都曾試圖以繪畫的主題將之分類為4到6種;而這種分類一直到北宋晚期由徽宗主導成書的《宣和畫譜》終於達到了高峰。

西元1120年(宣和二年),以準官方組織翰林圖畫院以及內府收藏為基礎編訂的《宣和畫譜》,將繪畫以內容主題區分為「十畫科」:「道釋、人物、宮室、番族、龍魚、山水、畜獸、花鳥、墨竹。」這種十畫科的分類方式大概就是現今繪畫分類的基礎,而值得注意的是十畫科的最後一項「墨竹門」還包有「小景」這一項繪畫形式附錄於其中。而稍晚於《宣和畫譜》的《畫繼》將繪畫分為八門,其中有一門稱為「小景雜畫」,由此可見小景再一開始的時候被歸類在聊備一格的雜畫當中,而它誕生的年代大約就在南北送交替的時間點之上。

若要追論「小景」這一個繪畫名詞是在哪個時候出現的?我們現今已知它出自於《圖畫見聞志》但作者郭若虛把這個名詞用來形容高克明與惠崇的繪畫,並非分類的項目之一:

「建陽僧慧(惠)崇,工畫鵝雁鷺鷥,尤工小景,善為寒汀遠渚,蕭灑虛曠之象,人所難到也。

「高克明,京師人,仁宗朝為翰林待詔,工畫山水,採擷諸家之美,參成一藝之精,團扇臥屏,尤長小景。但矜其巧密,殊乏飄逸之妙。」

而小景究竟是哪種繪畫?在《宣和畫譜》中是這樣解釋的:

「佈景運思,不盈咫尺而萬里可論。畫墨竹與夫小景,自五代至本朝,才得十二人。」

顧名思義,小景當然指的是畫幅比較小的繪畫,所以才會以「不盈咫尺」來形容,而因為畫幅較小,所以特別講究佈局與構圖。如同郭熙所說的:「鋪舒為宏圖而無餘,消縮為小景而不少。」

自北宋以後,越晚期則小景繪畫則越常見,時至南宋小景繪畫已儼然成為主流。以字面而言,「小」指的是相對於巨幅掛軸與長幅手卷而言,這種繪畫則尺寸則顯得小得許多;而「景」則點出與風景畫有直接的關係,但是這類型的繪畫也包含了一些帶有風景的畜獸與花鳥畫而言,當然如過硬要區分純粹的小畫幅花鳥畫與其他類型風俗畫的話,那則是沒有意義的行為。南宋繪畫可能由於「紹興裱」導致冊頁裝禎方式的流行,所以小景畫也相應的多了起來,這兩者之間是有連帶關係的。

南宋典型的小景繪畫以水景山水為主,過去這類型繪畫以其取景視角較低所以稱為「平遠小景」,或是以其題材而被稱為「汀渚水鳥」。但不管它以何種方式呈現,則大都伴隨著水景出現則是沒有疑義的,或許這與南宋首都位於杭州的緣故,所以江南水鄉景致成為描繪的主角。

現存於台北故宮的冊頁畫〈柳塘釣隱〉(歷代畫幅集冊第十二幅,23.6x24cm)來說,這就是一幅典型的南宋小景繪畫佳作。整件作品的尺寸雖然很小,但是依然細密用筆沒有鬆懈,這是典型的宋畫院的風格,而整體取景採取平遠景深構圖,這也很符合「平遠小景」的構圖風格。雖然不知道本件作品的畫家姓名,但這位宮廷畫家依然能夠做到郭熙所說的:「鋪舒為宏圖而無餘,消縮為小景而不少。」完全體現這類型繪畫的精髓所在。

南宋繪畫特重整體情境與氣氛的營造,以詩意入畫是這段時期的特徵,有學者以其畫題與內容指出這件作品可能來自於南宋李錞〈跋趙士雷四時景絕句〉:「繁蔭雜樹映汀沙,三伏江天自一家,欲喚扁舟渡雲錦,平鋪明鏡是荷花。」的意境。以本件作品的內容而言,確實與李錞的詩意非常吻合,所以的確有此可能。

至於這件作品的主題緊扣「隱」字而作,涼風清夏荷香撲鼻而來,湖畔人家不見人影,而主人在湖上泛舟隱於荷塘重蔭之下。以整體觀感而言,漁隱的品味完全展露無疑,這種獨特的審美品味,顯見這是一件很有時代特色的作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enra01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