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書目一百本(7)

 

 

走近甲骨學大師:董作賓 

 

原著:董作賓

編選:董敏

作傳:張堅

 

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7。

平裝,23x16cm,241頁。

RMB 39

邱建一2010.5.13.


img669.jpg


 

 

100513

西元19631123,董作賓先生(1895-1963)病逝於台大醫院,享年69歲。根據董先生的助理田小姐回憶,在這位名震中外的學者過世之前,他常喃喃自語:

「我們對不起安陽小屯那塊具有歷史性的寶藏!」

董先生說的應當就是1936年出土編號YH127的那一大塊甲骨柱。YH127是近代中國殷墟考古學最重大的發現,這一大塊甲骨柱原本是窖藏的甲骨卜辭,總計約有17,096片,由於它出土時數量實在是太大了,所以無法在考古工地現場整理,所以將整團甲骨連同周邊泥土一起挖出,在裝箱後歷經3個月運抵南京,準備要將它逐層剝離整理。但隨即對日抗戰爆發,所以它又被裝箱緊急後運,但就在運輸的路上由於汽車的顛簸與上下搬運,這些珍貴的甲骨經不起震動所以多已破碎不堪,在四川暫時停留時間,修復團隊試圖要將這些已殘破的甲骨黏合復原,但僅能恢復一小部份,更多的小碎片以無法復原,造成無可彌補的遺憾!

董作賓是甲骨學權威,他的生命都奉獻給這種已經失傳的古文字,現今我們對商代的認知,有一大半建立董先生的研究基礎之上的。晚年的董作賓身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台灣大學甲骨學講座教授等要職,1959年(65歲)因為過度勞累而中風導致言語遲鈍行動不便,但依然日夜投身整理安陽小屯的甲骨資料,旁人勸他多休息多照顧自己的身體,董先生不聽勸,還對他的助理說

「這是我的心裡話,從未給別人說過,你也不要給別人說。我沒多少光陰了,要愛惜分陰,我今年六十八,明年六十九,決難闖七十大關…。」

董作賓一語成讖,過度操勞的他在69歲生日的前一天因心臟病發而去世,過世後歸葬於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附近的小山坡,與胡適先生的墓園為鄰,從墓園可以俯瞰台北與他奉獻一生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董先生的一生與安陽殷墟的挖掘緊密相連,他是1928年第一次河南安陽小屯殷墟挖掘的考古隊隊長,這次的挖掘同時也是近代中國的第一次正式考古活動,雖然董作賓在事後自謙為「試掘」,但這是一件了不起的劃時代貢獻,1928年是中國考古學之始,而董作賓就是帶領這個團隊的領導人。

從1928年之後,小屯殷墟在對日抗戰之前,總共挖掘了15次,而董作賓在前半段的挖掘中負責第一線的考古工地現場(前7次和第9次),後半段則退居幕後從事甲骨文古文字學的研究工作。他先後完成了《殷曆譜》、《甲骨文斷代研究例》…等重量級著作十餘種,論文200多篇,說到甲骨文就會想到董作賓,他的一生就是用這些古代文字所串連起來的美麗詩篇,至死終生無悔。

晚年的董作賓念念不忘YH127的甲骨柱,因為搬運而損毀:「我們對不起安陽小屯那塊具有歷史性的寶藏!」但是對現代的我們來說,我們對不起的豈止是YH127而已,更對不起這位台灣的前輩學者一生的事業與無人可及的成就。

每次拿起這本書總是心中一陣難過,這位一生都與中華民國在一起渡過的大師級學者,他身後的傳記著作居然是由對岸的上海大學為他出版的!真不知道曾任職中華民國孔孟學會第一屆監事、主編過《大陸雜誌》的董先生如果地下有知,當他看到以簡體字出版自己的傳記有何感想?由此可見台灣現今各界不重視文化的嚴重狀況了。

《走近甲骨學大師:董作賓》(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7。)由上海市文化發展基金贊助出版,規劃在上海市「十一五」重點圖書項目之中,屬於「世界文化遺產:中國殷墟叢書第一輯第三冊」。但是,在內心裡我實在不願意推薦這本書,因為這是對董先生的大不敬!但面對介紹中國考古學之始的殷商文化時又沒得選擇!

我們豈止對不起YH127而已,更對不起的是董作賓先生與他一生奉獻的中華文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enra01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