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評論 

 

這是藝術史學的展覽!

寫在「費城美術館經典展」開展前一天

 

邱建一2010.6.25.


Alfred Sisley_Landscape (Spring at Bougival)_1873.jpg  

西斯里,西元1873年,〈春天的波吉瓦〉。(費城美術館藏品)


 

期待已久,美國費城美術館經典展終於來了!

33位藝術家,60件作品,從馬內到畢卡索,自19世紀至20世紀,幾乎具有影響力的的大師們全部到位,好一場精彩的藝術饗宴!可以預期,這又將是參觀人潮滿滿的熱門展覽。

不過,雖然展覽品十分精彩,但可以預期的是,這檔展覽有個很大的盲點!以下是一個簡單的算術題:60件作品分布在33位藝術家身上,歷史跨度100年;換算下來每1個人只有1.8張作品,每1.6年才能有1件作品。

僅只用1.8件作品,就要讓參觀者分辨出大師與匠師的差異;每1件作品都得用來說明1.6年的藝術史發展軌跡。我想以台灣的藝術史教育的薄弱、一般觀眾鑑賞能力的貧乏,這不啻是緣木求魚的苛求了!

「畢卡索(Picasso)是誰?」(這個大家都知道!)

「但,誰是西斯里(Sisley)?」我想絕大多數的人都會以為自己眼花,怎麼在百貨公司專賣化妝品、精品服飾的法國品牌,它居然也是一個畫家?

33位畫家當中有許多位藝術家是台灣一般很少提起的,西斯里、卡莎特(M. S. Cassatt)、布拉克(G. Braque)、雷捷(F. Leger)、李奇斯登(R. Lichtenstein)…等,以上這些人都是大師。但可以預期他們即將被掩埋在一起同台展出的莫內(C. Monet)、雷諾瓦(A. Renoir)、馬蒂斯(H. Matisse)、畢卡索…等人的盛名之下。

這檔展覽的展品之優、質量之精,這是台灣曾舉辦過的同類型展覽中的佼佼者。但是在開展前一天,我憂心忡忡!因為像這樣一場需要具備豐富的藝術史知識,才有辦法欣賞的展覽有多少人能夠真正的看得懂!看得下去?

想要看得懂這些作品,絕對需要對19-20世紀藝術發展極為了解、對當時的社會背景因素極為熟稔。但可惜的是,這些都是我們最欠缺的部份!由於學校美術教育的失職,沒有盡到藝術史、藝術鑑賞教育的責任;再加上社會美術教育,總是由一堆對藝術史似懂非懂的好事者來充任。這導致現今社會大眾對於藝術的認知還是停留很原始的「視覺、聽覺」階段,永遠只有「美不美、好看不好看、好聽不好聽、漂亮不漂亮…」這樣二分法的區別而已。

「藝術史是一種『知識』,而藝術創作是一種『能力』。」簡單地說:藝術史的知識可以透過教育而學習,但藝術創作的能力卻無法透過學習而取得。所以,藝術創作者不是被教育出來的,他們是天生而成;但藝術史學者卻是透過長年的累積與反覆的練習,最後才獲致豐富的知識。

台灣並不缺乏藝術創作者。事實上,我們這個小小的島嶼上已經有太多的大專院校藝術類相關科系,試圖透過完全無效的教育方式來製造藝術家。這些毫無才華、毫無能力的藝術系學生,就算接受再好的教育,就算有更深刻的專業技能培養,他們也不可能成為畢卡索、華格納,頂多成為拙劣的模仿者與追隨者而已,因為這些大師們都不是這樣被教育出來的!

我們缺乏的是真正的藝術史學者,但在藝術體系中這是最被忽視的一環。更糟的是,許多創作者以為自己是創作者,所以理應懂得藝術史,實則他們對藝術史的真實面完全不了解;但由於創作者跨足藝術史領域,最後的結果是藝術史不再是藝術史,只是淪為片片斷斷的個人美感經驗的感觸與心得報告而已。

這次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的「費城美術館經典展」,對所有的藝術圈內的人士來說,都將是一場嚴苛的考驗!因為60件作品由33位藝術家呈現,而且時間延續100年。這將是一場藝術史學的展覽,要想了解這些藝術品,不但要有足夠的深度,還要有更寬闊的廣度!

談到這裡,或許有人會覺得:「欣賞藝術作品而已,看畫看得爽就好,談啥藝術史!有這麼複雜嗎?」

「不相信嗎?」那我要說:「那請試看西斯里的這件〈春天的波吉瓦〉。」

「這個地名有什麼意義…?」

不知道的話,我給一個提示,請看看附圖,先找出波吉瓦Bougival的所在位置,再請標示出1873年印象主義畫家雷諾瓦、莫內、畢沙羅等人居住的地點,你就會知道這件作品為何會這樣畫了!

如果,你還是不知道的話,那你就知道藝術史有何功能了!(我下一篇文章再告訴你正確的答案!)

 

附圖:

早期印象派畫家活動地點相關位置圖。

未命名-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enra01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