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_基本概念

 

因應建築而生的雕刻 

 

邱建一2011.6.23.為「中國時報」埃及展專欄撰稿,字數限定800字。


DSC01058.1.jpg   

路克索神殿,立柱庭院,拉美西斯二世慶典祭祀像。(路克索,作者自攝2005)


常聽到有人說,以環地中海區的幾個古文明來說,古埃及的雕刻最缺乏律動感,也最缺乏對人體之美的觀察,簡單地說也就是古埃及雕刻比較沒有美感,至少相對於其他文化來說算是比較「樸拙」的藝術形式。

或許,在視覺的第一印象之上確實如此,以古希臘的雕刻來比較同時期的埃及,的確會有這樣的感覺,古希臘人雕刻藝術所著重的法則,比如說均衡、節制、律動等等基本元素,在古埃及的雕刻中完全不存在。難道是古埃及人的藝術創造較為落後嗎?還是他們缺乏對人體的觀察?但,事實情況真是如此嗎?

了解古埃及文化的人都知道,古埃及雕刻藝術的發展與建築藝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他們從未有過獨立於建築之外的雕刻存在,不管是何種形式的雕刻:淺浮雕、半圓雕、圓雕等等,都是附屬於建築的一個部分。因為必須先有建築的存在,所以才為了宗教與裝飾的理由而製作雕刻,所以當我們面對古埃及雕刻時,必須將它視為建築的一個部分來看待,這才是正確的觀點。

由於出土遺跡的證據不足,所以我們並不知道古埃及的民居與宮殿建築是否需要各種雕刻的裝飾,但是現今已知古埃及人使用泥磚來構建居住的建築,而這類型的建築由於壁面的支撐力不足,所以可能僅有壁面彩繪而已:所以當時可能僅有使用石材構建的宗教建築有各種雕刻需求。

古埃及的神殿建築從中王國第十一王朝脫離金字塔的附屬建築地位,而獨立成為一個建築單元以來,就以底比斯為中心點順著尼羅河流域往南北各地擴張。從中王國以後,神殿建築的規模越來越巨大、建築群落也越發展越複雜。但是古埃及的神殿建築儘管不停地順著整個建築群落的中軸線擴建發展,也不停地試圖以堆疊石塊的方式往高空發展,但是他們終其一世,一直到古埃及帝國滅亡為止,都未曾發明出能夠構建出更大建築內部跨距的「圓拱」以及「石鍊」出來。因為只使用簡單的原始石材用以架樑,受限於石樑的跨度,神殿建築儘管外觀非常巨大,但室內立柱林立空間非常狹小。

而古埃及人的雕刻(圓雕)大都是神殿專用的神像或是慶典祭祀像,用以放置於神殿立柱之間所形成的狹小空間,因為雕像放置位置的左右兩側受到立柱間距限制,所以這些雕刻大多採取正面立姿與正面坐姿,而且雕像的姿勢動作也僅能保守地往前後兩個方向移動而已。

因此,古埃及雕刻與古希臘雕刻有著本質上的不同。由於放置地點的限制,這也使得古埃及雕刻看似比較缺乏動感,相較之下也顯得原始樸拙許多。但是,這些雕刻才是真正源自於古埃及文化土壤的典型,它因應於建築而生,而且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與樣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enra01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