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研究_貨泉的記號

 

 

有記號的初鑄貨泉 

 

邱建一2010.2.27.


未命名-111.jpg  

初鑄貨泉(天鳳Ⅰ型)的錢面舉例,可以看到非常精細的雙重內廓線條,必須藉助放大鏡才能仔細辨別。 

 img667.1111.jpg

初鑄貨泉(天鳳Ⅰ型)的錢背舉例,左邊的內廓四角都有突起,右邊的只有內廓左方的兩個突起,這些突起極為微小,肉眼很難清楚辨識。 


 

根據典籍記載,由於幣制繁雜導致貨幣市場混亂,王莽不得不在天鳳元年(西元14年)承認自己失敗,並順勢推行第4次貨幣改革,此時沿用過去的五銖錢制鑄行與「五銖」相等值的「貨泉」,以替代自己先前發行的各種貨幣。

貨泉一推出就被民眾廣為接受,在中國各地普遍流通,由於這種新的貨幣非常成功,所以從天鳳元年發行到地皇四年(西元23),一直到王莽被推翻後雖然不再鑄行新的貨泉,但是它一直被使用到東漢初期,並且與東漢五銖並行,由此可見它受歡迎的程度。

貨泉大約鑄行了10年的時間,發行的總量非常龐大,以出土實物比較可發現貨泉是莽錢品類最複雜的貨幣,古泉學將貨泉的形態區分為6種類型,而最具代表性典型是天鳳年間所發行的早期貨泉,在分類上這種貨泉被稱為「初鑄貨泉」或「天鳳Ⅰ型貨泉」。(有關貨泉的分類請參閱「初鑄貨泉」一文)

一般都同意,初鑄貨泉應該就是王莽的官鑄版本,這種錢幣的鑄造工藝非常嚴謹,所以品相極為規整均一,乍看之下這些初鑄貨泉的外觀幾乎完全相同,不過如果在放大鏡下仔細的觀察,就會發現其實它有一些個體上的差異,這些差異不只是版別的不同而已,現今都認為這是各地鑄錢工坊所特意留下來的記號,用來識別不同工坊所鑄行的錢幣之用。

初鑄貨泉上的記號集中在錢面與錢背的「內廓」,一般常見的初鑄貨泉的錢面內廓,有非常精細的「雙重內廓」(又稱為「重好」),它由兩圈細線把錢幣的方孔框起來,測量過之後發現,這兩圈細線寬度僅0.3mm,間距僅0.3mm,以青銅鑄造工藝技術來說,這是非常精密的線條,而且如不藉助放大鏡的話,其實肉眼很難清楚看到這兩圈的細線。要想製作這樣的線條,從錢笵(模具)開始就是一個艱鉅的挑戰,而且在澆鑄時銅汁溫度與銅質的精純度如果控制調配不好,精密線條是很難鑄造出來的,由此可見莽錢的工藝水準非常純熟,2000年前就有如此高超的技術,無怪乎貨泉向來被認為古幣中最優美的精品,被認為是古錢中的典範。

有趣的是初鑄貨泉的「雙重內廓」並非一成不變,仔細觀察之後可以發現,初鑄貨泉的內廓分為2種不同的樣式:

1型:錢面雙重內廓,錢背單層內廓。

2型:錢面雙重內廓,錢背單層內廓,但錢背內廓4個尖角不同位置突起。

內廓的差異應該不是鑄錢工坊的疏失,由於這關係到錢笵的製作工序,應該是從模具開始就預先想好要製作這樣的差異,所以這是鑄錢工坊特意留下來的,用來區別製造地點的特殊記號。因此,貨泉從一開始就是「記號錢」,這是沒有爭議的。

貨泉的記號應該源自於五銖錢的慣例。西漢的五銖錢有各式各樣的小記號,有的是星點,有的是小橫槓,雖然我們觀察到五銖有這樣的個體記號,但由於典籍中沒有記載,所以我們迄今仍無法真正地認知這些記號的真實意義,古泉學把這種記號理解為各地鑄錢工坊的標示,這大家所公認有關於五銖記號錢的一般看法。

五銖錢由西漢武帝時期通行至隋代才被廢止,貨泉的10年鑄造期就位於五銖的鑄造史的中間時期,而貨泉的形制完全模仿五銖,所以這種貨幣必然受到五銖的影響甚深。因此我們也應該可以把貨泉的特殊記號,視為各地鑄錢工坊刻意留下的標記,史料的欠缺記載,所以我們無法辨認這些記號代表的確實鑄造地點而已。只是初鑄貨泉不再採用五銖常見的星點與小橫槓記號,而改用錢背內廓的四角突起與否作為識別,這也算是貨泉與五銖不同的一種小改變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enra01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