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史補充教材_高宗書翰

 

宋高宗書杜甫詩 

 

邱建一2010.3.12.


 未命名-1.jpg

 宋高宗,〈書七言律詩〉,27.1x48.7cm.(台北故宮)


 

作為一個書法家皇帝,宋高宗(趙構,1107-1187)留下了幾件足以傳世的書法佳作,現今保存於台北故宮的〈高宗書七言律詩〉(又名「高宗書杜甫詩」,收入〈宋元寶翰冊第一幅〉,絹本,27.1x48.7cm)就是這樣的一件作品。

它來自於抄錄杜甫的七言律詩,內文是這樣寫的:

「暮春三月巫峽長,晶晶行雲浮日光,雷聲忽送千峰雨,花氣渾如百合香。黃鶯過水翻迴去,燕子啣泥溼不妨,飛閣捲簾圖畫裡,虛無只少對瀟湘。賜億年。」

全文以高宗最擅長的行書體寫成,書風近似米芾較為嚴謹工整的風格,詩詞本身雖然不是高宗本人的作品,但是以書體觀之與詩詞的內容非常搭配,通讀此件作品,真是讓人覺得江南水鄉的婉約景致迎面撲鼻而來。

或許是受到同為大書法家的父親宋徽宗(趙佶)的影響,高宗在未繼任為皇帝之前就已雅好書法,但或許是為了避嫌吧?所以他與父親的書風不走同一路的風格,徽宗獨特的瘦金體在高宗的書法中未曾發揮過任何影響。這可能是由於他只是第9皇子,所以與皇位無緣,如果與父親的書風近似,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聯想,這是為何他的書法自成一路的緣故。但是也因為他沒有走徽宗的路線,這樣也造就了他的書法更寬廣的道路,成就也因此而更高,這大概是他本人始料未及的結果吧?

高宗在經歷北宋末年的戰亂與顛沛流離之後,他終於在紹興八年(1138)定都臨安(杭州),成為南宋的第一位開國君主。在此之時,雖然政事百廢待舉,但他依然傾心於文事,並引以為自豪。南宋寧宗慶元元年(1195),在趙構去世8年後,大臣以回憶的口吻上書寧宗:

「慶元元年,正月二十一日,臣僚奏聞:『高宗皇帝諭宰臣鼎曰:朕居宮禁之中,自有日課,早閱章疏,午後讀春秋史記,夜讀尚書,率以三鼓而罷。』」

如果這不是群臣的溢美之詞的話,那麼高宗能夠做到勤讀春秋、史記、尚書還真的是一位用功的皇帝。除了飽覽史籍之外,高宗也醉心於書藝的精進,早年曾苦臨過黃庭堅與米芾:「高宗初學黃字,天下翕然學黃;後作米字,天下翕然學米。」而中晚年之後則苦學王羲之與魏晉名家筆法:

「頃自束髮,即喜攬筆作字,雖屢易典型,而心所嗜者,固有在矣。」

每得右軍或數字,或數行,手之不置,初若食蜜,喉間少甘而已,末則如食橄欖,味久越在。凡五十年間,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捨筆墨。」

「余自魏晉以來至六朝筆法,無不臨摹。或蕭散、或枯瘦、或遒勁而不回,或秀異而特立,眾體備於筆下,意簡猶存於取捨。…」

由這幾段敘述看來,高宗學書是從黃庭堅入手的,然後學米芾,最後學王羲之。以上這幾位書法家都擅長行書,也以行書最具個人特色,這也是為何高宗傳世的書跡幾乎都是行書的原因所在。

至於高宗書風由黃入米的改變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建炎四年(1130),金朝扶植了劉豫(1079-1143)成立的傀儡政權以統治中原,劉豫為了打探南宋的情勢,派遣了擅長黃庭堅書法的間諜前來潛伏,高宗的近臣鄒億年偵知這個情報後,建議高宗改變書風,以免這些間諜的書跡與趙構的詔書混淆不清,所以高宗才由學黃改為學米,至於這位大宦官鄒億年,就是這件〈高宗書七言律詩〉在結尾的地方所題的「賜億年」的那位內臣。

由於改學米芾書風的緣故,所以高宗特別寵愛米芾的兒子米友仁(1086-1165),他任命米友仁為御府所藏的歷朝書跡做鑑定工作,而米友仁的鑑定也奠定了南宋內府的基礎。

但是儘管高宗本人對書藝有極高的成就,但是南宋整體的書風已大不如前,高宗曾發出感慨:「學書之弊,無如本朝,作字真記姓名耳,其點畫位置殆無一毫名世。」整體而言,南宋的確如同高宗所說的狀況,不過至少高宗本人是位值得稱道的書法大師,這倒是毫無疑問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enra01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