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鴉片與鴉片戰爭!

 

到底~還是自己人搞出來的戰爭!

 

邱建一2013.10.21.


IMG_5932  

清代末年在廣州鴉片煙館吸食鴉片的人。

當時在中國販賣鴉片的不是洋商而是華人私煙販子,他們從進口、分裝、零售到開設煙館、製造煙具一手包辦,這些原本生產於印度的鴉片,進口到中國各地之後都被改造過,已經不是原本的鴉片,按照當時的習慣混入煙草一起吸食。


 

念過國高中歷史的人都知道,發生於道光年間的「鴉片戰爭」(1840年6月28日~1842年8月4日)對清朝末年的影響甚鉅。戰敗的清廷與英國議和簽訂「南京條約」,割地、賠款,各種喪權辱國的條約接踵而來,自此與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成為壓垮已經病入膏肓的滿清政權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場戰爭肇始的原因很多,遠因來自於中英兩國在國際貿易上的各種摩擦,近因則是欽差大臣林則徐在廣州虎門銷燬徵收鴉片的「虎門銷煙」事件。林則徐禁煙行動在一開始的時候頗受好評,他也是整個清代僅頒授3次的欽差大臣之一,這位舉足輕重的大臣,曾獲得道光帝連續召見8次,還曾被皇帝盛讚「知人難、得人尤難」的好評,在晚清督撫當中,他算是鐵桿子反煙的代表人物。

 

林則徐被皇帝親點為欽差大臣前往廣州禁煙的任命案,對於晚清史來說是個很重要的轉捩點,道光19年2月4日(1838年)林則徐連續對廣州的洋商商行下了2道諭帖,大意是「責令夷人呈繳煙土」要洋商把已經進口的鴉片煙通通交出來,並且限令3天之內達成。隔一天,林則徐又再下令,禁止廣州的洋人離開廣州城區,避免洋商為了避免鴉片被沒收而潛逃回澳門。之後,又逮捕了英國洋商顛地(Lamcelot Dent)因為懷疑他想要離開廣州規避收繳鴉片的諭令,同時又下令封閉澳門的英國商務監督的商館,以斷絕廣州洋商的奧援。

 

幾天之後,廣州洋商交出了1千多箱鴉片,但林則徐認為數量遠不只此數,繼續逼迫威嚇洋商交出煙土(鴉片)。最後英國商務監督以英國政府的名義開立收據給廣州各地的洋商,名義是代為收繳鴉片,當時總數多達2萬多箱(重達2百多萬斤)的鴉片,彙整之後統一呈繳給欽差大臣林則徐。

 

原本英國商務監督的想法是這2萬多箱的鴉片,雖然繳交出去給欽差大臣,但當時他們認為滿清政府應該不敢沒收這批鴉片,因為這是英國政府統一彙整的,如果沒收這批煙土,等於是沒收了英國政府的財產。但他們沒想到的是,當時林則徐根本就壓根沒有想到這件事,重達2百多萬斤的鴉片一但交到他的手裡,他滿腦子裡想到的就是禁煙、禁煙、禁煙....,而釜底抽薪的方法就是即刻銷燬永絕後患。

 

自4月22日開始,林則徐花了23天在虎門海灘的高灘地,利用石灰與海潮銷燬這一大批的鴉片。道光皇帝事後對虎門銷煙這個行動御批「大快人心」!但是,清廷沒想到的是,自此埋下與英國衝突的導火線,戰爭一觸即發。

 

林則徐的禁煙行動,是否成功?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當然,在現今的歷史課本中,通常都是把林則徐當做是禁煙大神般膜拜~。一般來說大家都認為林則徐是個好官,因為他勇於對抗晚清舉國吸食鴉片的狂潮,同時還挑戰了外國洋商的惡勢力。

 

但是,我對這件事有不同的看法....

 

林則徐的想法或許很單純而且直接,這位欽差大臣不是個壞人,但他食古不化不懂變通,煙是禁了,鴉片也銷燬了,但有用嗎?還是造成更大的問題而已!

 

鴉片不是個好東西,不但使人沉迷損害健康,還耗費大量的金錢,讓人傾家蕩產。但說禁就禁,雖然是雷厲風行劍及履及,最後倒楣卻不是洋商,而是清代政府。姑且不論銷燬英國政府財產的鴉片,被認為是挑釁的行為,其實禁煙對於晚清政府來說,才是真正的喪鐘。

 

鴉片與棉花,是清代進口的兩項主要物資,而清代出口的貨物以茶葉與絲綢為主。在對外貿易的初期,清朝的出口大於進口,所以是賺進大把鈔票荷包滿滿的順超,到了道光咸豐年間由於人口增加而使得棉花的需求大增,再加上中國吸食鴉片的人口增加得很快,所以國際貿易轉為負成長的逆超。

 

在貿易逆超時期,清朝購買外來物資的貨幣以白銀為主。由於白銀大量流出海外,導致中國各地出現貨幣緊縮,當時估計每年流出的白銀有2千多萬兩之多,銀子不夠用所以得大量鑄造銅錢來因應,但銅錢的數量取決於銅礦的產值,到頭來生產還是趕不上需求,貨幣緊縮的結果使得清廷財務捉襟見肘,管財務的戶部困窘得不得了,道光間每年歲用不足預算據說達到4千萬兩之多。但很快地,清廷的財政官員也發現另外一件事,即便銀錢不夠用,但對進口的鴉片課以重稅,勘足以補上每年歲用不足的差額,所以即便大家都知道鴉片不是個好東西,但是從鴉片稅獲得的稅收,也算是一項重大的財務收入。

 

在林則徐禁煙之前的5年前,也就是西元1832年,此時每年透過東印度公司以藥品名義進口的鴉片估計約1.9萬箱,6年之後增加到4.2萬箱,但私煙販沒有申報進口的私煙的數量遠遠大於此數,估計在數十倍以上。當時朝廷之間有派官員主張「弛禁論」,有人上奏了一個名子很長的奏章「鴉片煙例愈禁愈嚴流弊越大亟請變通辦理摺」,內容大意是說既然無法禁絕鴉片買賣私煙到處流竄,那就乾脆納入管理化暗為明,而且還建議乾脆自己種鴉片,自產自銷,一方面可以不必仰賴進口導致白銀流出海外,同時也方便管理煙民,免得搞得大家不上不下,不知如何自處。

 

之所以會有人主張「弛禁論」的主要原因,其實這也是林則徐禁煙時沒有看到的盲點。因為當時真正在販賣鴉片的人,其實不是英國的洋商,而是中國的華商。英國政府儘管知道鴉片有厚利可圖,但是當時負責對遠東地區貿易的「東印度公司」的主要商品是棉花而不是鴉片,英國政府也知道清廷一向是反煙的,所以鴉片的販賣行為英國政府與東印度公司並沒有真正的介入,以免觸怒清廷而影響到真正大宗貿易的棉花與茶葉買賣。

 

當時,販賣鴉片的洋商都是私人經營的生意,而且這些私煙並沒有直接販賣到中國各地,僅有少量以藥用名義進口的鴉片由東印度公司負責。販賣私煙的走私洋商一般都是把鴉片運送到距離廣州港外40公里處一個叫做「伶仃島」的小島上,這裡原本有一個小漁村,走私鴉片的商人在小漁村外的海面上以木板與竹筒搭建了一個浮動碼頭,在這裡洋商把整箱整箱的鴉片賣給華人商販,華商再把這些走私鴉片用「扒龍船」偷渡到廣州港,之後再販賣到中國各地。

 

華人商販製造的「扒龍船」又稱為「快船」,專門用來走私鴉片之用。船隻設有3面風帆,輔助以人力划行,配置有專門訓練出來的槳手60~80人。據說當時有2百多艘這種船,而且船速極快,官府的船隻完全追不上這些專門用來走私用的快艇。

 

華商的走私船運送鴉片煙以每箱銀元5元計費,每艘船可運載100箱鴉片,而這些鴉片價值15~20萬銀元。走私上岸的鴉片送交華商貨主之後過磅、分裝,按照中國人吸食鴉片的習慣摻入煙草,再化整為零透過人力揹負運送,層層轉銷行銷到各地。而這個過程當中,不管是哪一國的洋人都沒有直接介入買賣,販賣私煙的洋商都只停留在外海小島的伶仃島而已,並未介入後端的零售販買過程。

 

沒有錯~!運送鴉片到中國來的商人是洋人,但是這是私煙販而不是英國政府或東印度公司。真正搞毒品生意的是自己人,是華人私煙販子搞出來的投機生意,從鴉片走私、開設煙館、零售販賣...,全都是華人自己搞出來的買賣。

 

但林則徐到了廣州之後,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古腦地把責任全都叫洋商給扛下,還下令洋商交出鴉片充公沒收。這是為何英國派駐澳門的商務代表,得透過英國政府的名義,向各地洋商「徵集」鴉片煙的主要原因,因為當時英國官方商務代表與大部分老老實實在廣州做生意的洋商,手上是沒有鴉片的。在中國本土的鴉片掌握在華人手上,不是英國人。

 

林則徐禁煙銷煙的對象是英國人,似乎把目標搞錯了。這位欽差大臣的想法太天真了,因為貨源是英國管轄的印度,所以想把貨源從英國人手上切斷,但他忘了或是根本就不想知道,賣鴉片的洋商其實是私煙販子與華人的投機份子,與英國政府毫無干涉。

 

英國政府接獲駐澳門商務代表的報告後,對林則徐蠻橫的行為極為憤怒,因為在虎門銷燬的200多萬斤的鴉片是英國人立下借據向廣州各地洋商徵集而來的「貿易商品」。英國國會議員對於是否回應清朝的銷煙行動展開辯論,雖然大家都一致同意這是清廷與私煙販子的問題,但是被銷燬的鴉片卻是英國政府徵集來的財產,所以最後決定出兵中國,但英國從未對清廷宣戰,對英國來說這是報復的懲罰行動,而不是戰爭行為。

 

1840年6月,英國艦隊抵達廣州珠江口,同時派遣支隊攻佔浙江的舟山島作為補給口岸,戰爭爆發,之後的2年間清朝軍隊兵敗如山倒,大大小小的數十場戰役都吃了敗仗,從廣州打到天津,陣亡數萬人,英國軍隊如同摧枯拉朽般蹂躪中國沿海各省。

 

林則徐呢?

這位當初衝動地銷燬鴉片的欽差大臣,在戰爭爆發之後,道光皇帝把怒氣轉嫁到他身上,林則徐被罷黜一切官職,還被流放到新疆。他一直到死為止都認為自己沒有錯,以一介忠臣自許。

1842年中英停戰,沿路吃敗仗的清廷無以為繼,只能簽下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草草收場,列強侵略中國肇始於這場紛爭。

 

禁煙不是這樣禁的。林則徐啊!~你可知道嗎?

 


 

 

arrow
arrow

    amenra01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