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史補充資料_南宋宮廷畫院

 

紹興畫院的建立

 

邱建一2010.3.16.


未命名-1.jpg  

李唐,〈坐石看雲〉,冊頁。(台北故宮)

以整體風格來說,它的小景山水的樣式說明了這件作品極有可能完成於南北宋交界之初,而且很可能是在南宋初期所完成的。但可惜的是這件作品並無年款,所以我們也只能推論,但苦無直接證據可以證實。


 

北宋翰林圖畫院正在發展到高峰期,也就是在徽宗趙佶(1082-1136)的宣和年間,因為金兵入侵,戰事逐漸逼近首都汴京(開封),這個代表了宋代最高藝術的單位因而面臨了無比重大的考驗。

徽宗由於國家財政緊迫,再加上內憂外患,迫不得已只好下令儉省一切開支以息民怨,他先下詔罪己,然後裁撤了「應奉局」、「六尚局」、「內外製造局」、「花石綱」。之後他在逼不得已的情況下無奈退位,把皇位禪讓給太子趙桓,自己則在西元1125年(宣和七年)以太上皇的身分退居於龍德宮,不再統領國政。

趙桓即位之後登基為欽宗,年號建康。由於國勢岌岌可危,他只好再度裁減政府單位以撙節開支,靖康元年(1126)先後又再裁撤許多單位,《宋史.欽宗本紀》記載,趙桓下詔「自今除授黜陟及恩數等事」之外,並「參酌祖宗舊制,罷內外官、司、局一百五處,留後苑以奉龍德宮。」在這次的大裁員中,直屬於翰林院的圖畫院(局)當然也在裁撤之列。靖康元年的大裁撤,使得這個曾經宣赫一時備受青睞的宮廷畫家組織在一夕之間失去了表演舞台,畫院的畫家們因此也陸續離開了汴京。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翌年金兵攻破開封,徽宗、欽宗以及皇室成員、技術工匠總共3000多人被俘,他們都被送往五國城以為安置,在這些被擄走的人群之中,獨少了畫家與書法家,這是因為圖畫局以及書藝局早在一年前就已解散,畫家書法家們各自歸回故里,所以北宋晚期京城中的燒殺擄掠很少有藝術家被波及的主要原因。

高宗即位之後,前4年都在戰亂中渡過,之後在紹興二年(1132)暫時落腳杭州(臨安),在此同時也才開始為建設南都而努力,根據史料記載,南宋的正式建國在紹興八年(1138),但典章制度、官制、考試的完備早在紹興二年就已經開始:「詔內外侍從、監司、守臣,各舉中原流寓士大夫二三人,以備任使。」

在這裡,我們並不確定趙構是否在同時也成立了圖畫院,但根據《錢塘縣舊誌》的記載,南宋的圖畫院組織是在紹興八年以後才大抵建立了起來:

「南渡後粉飾太平,畫院有待詔、祇候、甲庫,脩內司有祇應官,一時人物最盛。」

而元代曾記載這段時期的畫院稱為「御前畫院」,早在建炎年間(1127-1130)就已經開始招募,畫家們的主要來源是在先前被遣散的宣和畫院的畫家,例如北宋晚期著名的大師李唐(1066-1150)就在此時被招募而來,根據史料的記載當時已經80多歲的李唐在「靖康之難」(1127)之後,隨著難民潮流寓杭州,後來他在街頭被太尉邵淵發現,隨即稟告趙構,李唐也因之又被詔入宮內,授與成忠郎,賜金帶,並以待詔職銜服務於高宗朝。李唐並非特例,與李唐一樣被重新任用的畫家有楊士賢、朱銳、張浹、張著、李安忠、劉宗古、魯忠貴…等20多人。這些原本就是宣和畫院的畫家組成了最早期的御前畫院,後來又有較年輕一輩的馬和之與蕭照加入,以上這些畫家也成為南宋繪畫圈最早的成員。

雖然史料記載不全,但我們拼湊之後大概可以整理出南宋初期的畫院組織概況。高宗在1127年即位之初,他一邊躲避金兵的追殺,一邊招徠願意效忠的群臣建立初期的小朝廷,在這段長達4年的期間,他蒐訪了一些像李唐這樣原本就是宣和畫院的畫家,但在兵馬倥總之際制度未全,所以僅能簡單地安置這些隨著小朝廷流寓各地的畫家,此時沒有並沒有畫院組織,畫家的待詔頭銜也只是「原官起復」而已,所以後來元代的記載稱此時為「御前畫院」。

紹興八年(1138)以後,在臨安(杭州)才仿照宣和畫院建立了正式的組織,在一開始的時候屬於脩內司的管轄,所以稱為「脩內司圖畫院」,稍後才抽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組織,後來被通稱為「紹興畫院」。

紹興畫院建立之後並不如宣和畫院那樣有嚴密的組織與規範,相對來說比較鬆散一些,而且也不再是培育畫家的機構,畫家有才能才會被選進畫院服務,至於北宋科舉考試的畫藝科也不再實施,改由舉薦的方式推選,所以南宋畫院是不如北宋畫院的組織規模。

雖然畫院的組織大不如前朝,但是由於整個宋代的帝王對於藝文的重視與喜好,所以南宋畫院畫家的成果還是很豐碩的,南宋四家的出現說明了他們並不減於北宋的成就,這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enra01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