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研究

 

西漢武帝  郡國五銖的小發現

 

邱建一2011.7.22.


郡國五銖_未修邊.1.jpg   

未修邊的郡國五銖舉例,這些已經是大致清除土鏽之後的狀態。左上方那個是與未修邊的五銖混雜在一起的已修邊「穿上中央決文」的版本。

郡國五銖_無記號_未修邊_錢背_清理前狀態.JPG  

未修邊的郡國五銖「無記號」版本,錢背舉例。上面那層厚厚的黃泥就是難纏的土鏽層。


 

這幾天煩悶異常,不想工作所以躲個懶,正事不做專撿點無關緊要的雜事打發時間,所以也就趁空整理已入手一個多月的幾個五銖錢,算是對暑假生活的一點小小的交代吧!

之所以說「整理」這是因為這批五銖完全呈現生坑新鮮的狀態,不但有綠鏽而已,整體的土鏽膠結甚厚,而且幾乎已完全無法辨識錢文。土鏽是古錢上常見的鏽痕之一,它的組成是銅器的綠鏽結合土壤而成,所以乍看之下會以為這是一沱泥土而已,但實際上它的結構堅硬異常,有時用刀鏟都未必能動得了它一絲一毫。

但花了幾個晚上清理之後,卻有了意外的發現,算是個小驚喜吧?

以下是清理的過程與發現,各位分享。

 

(一)來源:

這批五銖錢總計有15個,當初買的時候是從泉商手上整串中隨意挑出來的,這串五銖以外觀判斷應出自於同一坑口,總數量不明,但據說有數百個之多(我買的時候已賣出不少了)。

這批五銖完全未清理,土鏽甚厚完全掩埋錢文,但從錢側流銅四溢看來,這是一批未修邊的五銖錢。出售這批五銖的泉商言明,此為西漢郡國五銖,而且是未修邊的。但以當時的賣相外觀看來,這批五銖實在很難辨認是否為郡國五銖,所以當下也只能姑且信之。

專門研究半兩與五銖的大老宣和幣鈔曹老師,曾撰文描述過這種五銖錢:

「西漢武帝元狩五年(西元前118年)初鑄五銖錢時,部份郡國因不瞭解周郭其質之意涵,初期的郡國五銖有少數錢背面雖有一圈外輪及內郭,但基本上輪與郭之間仍平坦,只見其形,而無內外高低層次,因而失去輪郭作用。惟大多數皆能鑄出輪郭,只因不得要領,致所鑄錢參差不齊。

。初期郡國五銖除正背面皆加鑄一圈外郭,其餘與半兩錢大致相同,由於技術無法掌握,常見錢面上有流銅,且文字漫夷不清,有些則外緣留有大小不等的帶刺流銅,俗稱未修邊。惟其中有部份郡國所鑄雖亦有流銅,然其文字仍清晰、深峻。有些則偷工減料,以摻雜鉛、錫等材質,維持法定重量,但因雜質過多,致錢體呈現青白色,此即所謂「姦鑄錢」。

相對於其後步入正軌的郡國五銖,未修邊錢存世比例是較少的,…。至近年始較有所見。」(《中華集幣會刊》16期)

 

(二)清理:

由於這批五銖土鏽膠結甚厚,完全是剛出土時的未清理狀態。所以先嘗試著用沸水煮錢的方法,試著除掉一些浮土,但水煮之後發現,土鏽層不但厚重而且非常堅硬,水煮無效,僅能清除一小部分而已。

泉商整理這種土鏽錢的時候,大多會使用電動機械打磨掉鏽層。但由故顧慮到這些未修邊錢的流銅甚為脆弱,使用電動工具怕使力過度,傷到錢身,所以最後採取的方式是用傳統的方法,使用小型鎢鋼刀具慢慢地手動清理上面的鏽層。

清理的過程中發現,這批五銖錢的鏽層分為三層:最上層是土鏽、下層是綠色銅鏽、最下層是錫氧化層(俗稱「水銀古」)。刮除鏽層時為了保存出土文物的質感,所以使用兩種方法:

(1)錢背:不清理,僅除去大部分的土鏽層,盡量保存原樣。

(2)錢面:除去土鏽層之後,再去除過厚的銅鏽層,僅保存一層薄綠鏽

但是在清理錢面的鏽層時,卻有了意外的發現。當下我就決定選出幾個錢採取完全除鏽的方法,僅留下錫氧化層。

 

(三)發現:

(1)同一坑口:清理中發現,此批五銖如同泉商所言出自同一坑口,因為外層的土鏽、中層的綠色銅鏽、底層的錫氧化層完全相同。

(2)郡國五銖:清理錢面之後證實,這是郡國五銖應無疑義。因為它們都有相同的特徵:周郭不規整,外郭不正,有時甚至局部只有隱起的外郭線。錢肉呈現明顯的不平坦狀,且錢文不清晰,筆劃隨意無章法,通常「五」字狀況較佳,而「銖」字漫渙不清,有部分個體的銖字幾乎無法辨認。

(3)不同版別混雜:清理後發現,手上的這15個同一坑口來源的五銖,居然分為3個不同版本,分別為:「穿上中央決文」、「穿下仰月」、「無記號」。有記號的個體較大、鑄造較為規整;而無記號的個體較小,鑄造較粗率,且錢面常見到流銅。

(4)有修邊的五銖混用:這15個五銖錢當中在清理後發現,其中有一個穿上中央決文的五銖不是沒有修邊的版本,而是周郭打磨平整光滑,與一般常見的郡國五銖無異。

 

(四)結論:

此次的整理最大的發現是3種版本的五銖混雜在一起,這15個五銖當中的版別分別是:

(1)穿上中央決文:9個(包含已修邊的1個)。

(2)穿下仰月:3個。

(3)無記號:3個。

未見到其他版別的郡國五銖混雜,諸如「面四決文、穿下橫畫、穿上仰月、穿上俯月」…等版本。而且在此發現的無記號版本的五銖,鑄工輕率、個體較小,也與常見的無記號郡國五銖不同。以上的這15個同一坑口的五銖錢的銅質完全相同,在清理過程當中有著完全相同的鏽痕,底層的錫氧化層也完全相同。

由此可見,「穿上中央決文」、「穿下俯月」、與此類較粗造的無記號五銖有血緣關係,應出自於同一鑄造地點,或是鄰近的地點。

至於那個已修邊的穿上中央決文與未修邊的五銖混雜,更是透露出年代的側面資料出來。根據《漢書食貨志》記載:

「郡國鑄錢,民多姦鑄,錢多輕,而公卿請令京師鑄官赤側,一當五,賦官用非赤側不得行。」

廢止郡國五銖的那一年是西漢武帝元鼎二年(西元前115年),同年開始鑄造「赤側錢」以取代先前任由各郡國發行的郡國五銖。赤側錢到底是哪種錢幣?歷來頗有爭議。不過,現今大多理解為精細打磨邊郭的五銖。但赤側錢施行一小段時間之後,因民眾「巧法用之」,只好又廢止這種以一當五的官鑄錢了。《平準書》記載:

「其後二歲,赤側錢賤,民巧法用之,不便,又廢。於是悉禁郡國無鑄錢,專令上林三官鑄。錢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錢不得行,諸郡國所前鑄錢皆廢銷之,輸其銅三官。」

由以上的史料記載可推測,上述的這批有磨邊與未修邊的郡國五銖的鑄造時代,應該就是在赤側五銖發行的那幾年當中,大約就在西漢武帝元鼎二年之後的2年之間,那應該是西元前115至前113年之間(上下限年代為西元前118至前113年)。

惟比較可惜的是,詢問過出售這批五銖的泉商這古錢的出處,不過他並不知道出土的確實地點。而如果可以知道的話,那我們大約可以推論出郡國五銖當中的「穿上中央決文」與「穿下仰月」這兩種五銖的鑄造與流通地點。一但可以確定的話,這可以當做古代墓葬斷代的參考依據,也算是頗具有學術價值吧?

 

郡國五銖_穿上小直畫_未修邊.JPG   

未修邊的郡國五銖,「穿上中央決文」版本。

 郡國五銖_穿下仰月_未修邊.JPG  

未修邊的郡國五銖,「穿下仰月」版本。

郡國五銖_無記號_未修邊_錢背.JPG   

未修邊的郡國五銖,「無記號」版本。(左:錢背。右:錢面)

郡國五銖_穿上小直畫.JPG   

郡國五銖,「穿上中央決文」版本(已修邊)。

郡國五銖_穿上小直畫_未修邊(1).JPG   

未修邊的郡國五銖,「穿上中央決文」個體舉例,錢體左方的銖字漫渙不清,且左方錢肉隆起幾乎與外郭齊平。

 郡國五銖_穿下仰月_未修邊(1).JPG  

未修邊的郡國五銖,「穿下仰月」個體舉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enra01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