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裡的節氣與節慶:六月

 

荷風送香氣:曝曬節與三伏天

 

邱建一

2009.4.15.《行天宮月刊》2009年6月號,「藝術裡的節氣與節慶(7):六月」底本稿件。

2010.6.10.修改錯別字之後,作為blog偷懶補壁文章之用。


未命名-1kghjkhjhhhhhh.jpg  

南宋,佚名畫家,〈柳塘釣隱〉,(局部)。(台北故宮)


一、三伏天與曝曬節:

農曆的六月,正值盛夏酷暑之際,在廿四節氣裡有三個節氣都發生在此時︰「夏至」(陽曆6月21-22日)、「小暑」(陽曆7月6-8日)、「大暑」(陽曆7月22-24日)。這三個節氣的命名都與夏季有關,而一年中最熱的時節大約是小暑與大暑之間,如果是換算成農曆的話則是六月六日左右。

古人為了表達農曆「六月六」前後日子的酷暑節氣,又用了「三伏天」來說明此時的季節感覺。它的計算方式是按照「天干地支六十天循環計日法」計算的,計算方法是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到第四個庚日,這十天為「初伏」,再往後數一個庚日是「中伏」,而最後的十天則是「末伏」,三伏總計三十天,用來代表最熱的月份,而三伏也大概等於從夏至到大暑之間的節氣。

「伏」這個字原本在此指的是「太陽漸伏」的意思,這是來自於「陰陽起伏」概念下的結果。夏至日到達之時太陽也升到頂點,此時陽氣最盛,太陽的熱力完全把陰氣所籠罩,但之後則開始晝漸短夜漸長,隨後逐漸陽衰而陰盛迎來秋季的涼風。三伏同時也指當太陽熱力最盛的時候,草木萬物皆無法抵抗燠熱難當的熱浪,植物伏於地、動物伏於陰涼之處的現象。

古代的私塾從六月六開始放假,稱為「暑節」。而在另一方面,六月六也是一個很特殊的民間節日:「曝曬節」,這是來自於先前的「梅雨」的緣故。梅雨從芒種(陽曆6月5-7日)之後開始「入梅」,大約在小暑時「出梅」,長時間的雨季帶來潮溼的天氣,再加上逐漸炎熱的天氣,穀倉裡的穀物、家裡的衣物很容易因此生霉長蟲,所以在出梅之後的六月六,趁著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把家裡受潮的東西拿出來曝曬去除溼氣,所以又稱為「曝曬節」。但隨著中國南北各地風俗的差異,有時又稱為「曬衣節」、「曬蟲節」、「曬龍鱗」…等,但不管叫做什麼名字,都與曝曬的行為有關。

 

二、「我曬書!」:

農村裡在曝曬節把家裡的穀物衣物拿出來曬太陽藉太陽的熱力去霉,而讀書人也趁此時把書房裡庋藏的書本拿出來曬曬太陽。北宋歐陽修的家訓中就曾諄諄教誨家族子弟要趁此時節曬書,而且曬書時規矩還挺多的,不是把書本隨隨便便平放在庭院裡曬曬太陽就好了,而是要先預先準備好木板,趁午後太陽不是那麼大的時候,先把書本立起來曬書腦(書背),然後再把書本平放翻開曬書口(內頁)。我們現在雖然無緣親眼看到歐陽家族在六月六日曝曬節全家總動員曬書的景象,但以歐陽修一代文豪的身分,可以想像他府上收藏的圖書必然是汗牛充棟,在當天曬書時一定是盛況空前場面浩大。

曬書原本是件風雅事,但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讀書人,家中收藏圖書太多,一本本搬出來曬書,之後還得要一本本歸位,想起來就是一件很累人的工作。在《世說新語》裡有一則關於曬書的有趣故事:

「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臥,人問其故,答曰:『我曬書』。」

郝隆攤開肚皮躺在太陽下曬書如同挺尸的姿勢想必不甚雅觀,但那句酸溜溜的「我曬書」還真是驚人之語!能夠把書本都讀下去裝進肚皮裡得要花上多少時間努力?但郝隆真的能做到嗎?這是值得懷疑的事。魏晉時期的文人雅士向來是語不驚人死不休,但是郝隆所說的這句話,還真是有無限的豪氣!

不過,郝隆曬書是七月七日,七月七與傳統的曝曬節相差有一個月之久,可見得古人曬書也未必一定要在六月六日時舉行,只要太陽露出臉、氣候乾燥即可進行,只是不知道郝隆選的日子是七月七日是否有看過黃道吉日?還是只是恰巧發生在那一天太陽甚佳或是他心情忒好!七月七日是「七夕」,真不知郝隆選在「輕羅小扇撲流螢」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舉行曬書的目的何在?還是故作狂狷之態以傲世人而已。

 

三、荷風送香氣:

農曆六月又稱為「荷月」。中國人向來對荷花頗有好感,在《詩經.鄭風》就有提到「山有扶蘇,隰有荷華。」而《詩經.陳風》也提到這種水生植物:「彼澤之陂,有蒲與荷。」「彼澤之陂,有蒲與蕑。」「彼澤之陂,有蒲菡萏。」荷華、荷、蕑、菡萏就是荷花、睡蓮之類的水生植物,可見得早在先秦時期這種夏季開花的植物就已甚得人們的喜好了。

六月又稱為荷月的理由是因為此時正是荷花盛開的季節,古人在形容這個月份的時候也經常以荷花為代表。唐代詩人孟浩然就曾描述過這個季節:

「散髮乘夕涼,開軒臥閒敞,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歷代描寫夏季景象的文章裡,孟浩然的這首詩算是絕唱,光憑簡簡單單的20個字就把這個季節給寫盡了。悶熱的三伏天裡閒閒懶懶,趁著夕陽將盡天光尚亮時,在池塘的水榭邊把窗戶給打開來,順便寬衣解帶隨意坐臥享受窗外飄進來帶著荷花香氣的微風,聽著窗外竹叢沙沙作響;不說熱只說涼,不說忙只說懶,伴隨著嗅覺與聽覺的享受,好一副悠閒的夏日午後景象。

荷月在古人的眼中不只是一個單純悶熱的氣候而已,在描寫盛夏景象的詩詞中,這也是一個悠閒愉快的季節。三伏天裡大地燠熱不宜遠行,所以大家都在家裡想辦法享受乘涼的樂趣,《紅樓夢》裡說賈府上下大大小小數十人在此時團聚在一起,大家圍坐在一起吃吃西瓜消消暑,還特別說到寶玉身體稟性虛弱不敢用冰,只有他吃的西瓜是預先泡在井水裡,取其涼意而已,由此可見得賈府的西瓜是冰鎮的。

夏季還是買得到冰塊,其實在過去的世界裡夏天吃冰鎮西瓜並不是難事,在典籍中記載在冬天時取乾淨的河冰保存在預先挖好的地窖中,而地窖中塞滿草桿、穀糠之類的材料用以隔絕溫度,這種不需要插電的天然冰箱在古人的巧思中可以把冰塊保存到夏季,在最燠熱的季節裡的街市上有人在賣冰塊,冰鎮西瓜不是權貴人家的特權,而是屬於所有的人共同享用的季節應景庶民美食。

 

四、繪畫裡的荷月:

在繪畫裡以夏季作為題材的作品很多,除了單純取材自描繪荷花姿態的各種作品之外,畫家所要思考問題的是要如何把夏季的感覺給表現出來,畫夏季其實並不太容易,春季可以百花盛開、秋季則是落葉滿地,而冬季必然是寒山封雪,但唯獨有夏季不易在靜態的畫面中表達出來。

畫家們為了畫出真正屬於夏季感覺的繪畫,最後大多選擇以詩詞意境入手,藉著詩詞所描繪的內容以結合繪畫,這樣觀賞繪畫的人可以藉由畫面連想起這些著名的名句,而藉此感受的夏季的氣氛。這種結合詩詞意境的繪畫形態,在南宋時期發展得最成熟,當時幾乎所有的繪畫作品都是先藉著詩詞來尋找題材,「一詩一畫」成為當時的習慣性做法,雖然還沒有直接把畫題來源的那首詩給題到畫面上的習慣,但是繪畫中的詩詞意境已在此時期發展成熟,為元代以後的題畫詩與文人繪畫預先鋪好了康莊大道。

前述的那首孟浩然的詩就曾被南宋宮廷畫家具體的描繪過,詩詞意境在畫面中被表達得很好,「畫中有詩、詩中有畫」並不是一句虛言而已,至少在西元第12-13世紀的宮廷畫家手中就被忠實地執行過。

以收藏在台北故宮的冊頁畫〈柳塘釣隱〉來說,雖不知畫家的姓名,但畫面中描繪的景象顯然來自於李錞〈四時景絕句〉的第二首〈夏景詩〉:

「繁陰雜樹映汀紗,三伏江天自一家,欲喚扁舟渡雲錦,平鋪明鏡是荷花。」

畫面中把燠熱的三伏天荷塘裡靜謐的景象畫得很貼切,讓觀畫者似乎可以感受到絲絲涼意夾雜著荷花的香氣撲鼻而來。如果觀畫者不了解李錞這首〈夏景詩〉的話,那麼光憑藉畫面本身的視覺印象可能很難體會什麼是「欲喚扁舟渡雲錦」的意境?只會覺得在池塘上為何長了這麼多的荷花?這似乎有點不太近情理。但是,畫家就是要忠實地呈現出詩詞裡「平鋪明鏡是荷花」的感受,是否合情合理已經不是考慮的重點了,而是在於文學性描述的聯想,以及來自於視覺印象與腦海中的詩詞意境的相互呼應,這才是這類型繪畫意圖表達的目的與真正的價值所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menra0131 的頭像
    amenra0131

    Blog邱建一 // 蠹魚的第一千種死法!

    amenra01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