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心得
玫瑰的名字
林沂靜 2012.11.15
莎叔叔,拍寫啦,開個小玩笑齁~
是你自己說「叫什麼名字不重要」的呀!
所以我就把你的名字從William改成Villain(惡棍),
把你的姓Shakespeare改成 SharksFear(怕鯊魚)囉!\(^O^)/
「名字有什麼呢?我們稱做玫瑰的那種花,
不管叫做什麼,聞起來都一樣芳香。」
“What’s in a name? That which we call a rose
by any other word would smell as sweet. –William Shakespere
這段話大概是莎翁作品中僅次於”To be, or not to be”的名句了;
也許是因為「玫瑰」這兩個字,所以聽起來就很美。
不過,
它之所以成為全世界不論是否讀過莎士比亞的人都能朗朗上口的名句,
絕對不只是因為它聽起來很美。
昨天,我們從歐洲的希臘羅馬時期談起,
一路來到莎士比亞所屬的文藝復興時期,
終於了解這段話在人類文明中屹立不搖的時代意義。
原來,它宣告了文藝復興運動重要的人文主義思想:
人不附屬於任何形式的外在表徵,
人之所以可貴,是因為其內在獨一無二的特質;
而且可以憑藉自身的智慧去發現宇宙的奧義。
也就是說,人不應該被外界框架所桎梏,
應被當作獨一無二的藝術品來欣賞;
這個論點在後來的《哈姆雷特》中又說了一次:
「人類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傑作!
理性何其高貴,能力何其廣大,舉止容貌何其優雅,
行動像天使,悟性如上帝!」--Hamlet, <2-2>
不得了吧!?
敢在基督宗教影響了將近一千年的社會中,說人類「行動像天使,悟性如上帝!」
仔細想想,幾乎每一部莎劇都有「隱姓埋名」、「張冠李戴」的橋段,
這又是為什麼? 我們,下回分曉~
→快上Facebook看更多沂靜的隨筆心得、藝文情報:林沂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