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隨筆
離家要多遠,才算近?
林沂靜 2012.11.24
舞台上滿佈的沙。
最大的那一片勾勒出一個港灣;是「家」的功能,
或者說,是對「家」的期待。
回家、團圓、招呼、圍坐、用餐、閒聊,
一個家族的故事展開。
舞台上的家族成員赤腳裸行,卻著不了根;
因為生根發芽的必要條件是濕軟溫潤的泥土,
不是燥熱窒息的砂地。
沒有血緣關係又命運多舛的大姊、
期許扛起家庭責任卻憂鬱自殘的大哥、
往往夾在兄弟姊妹中而被忽略的老二、
總是恃寵而驕,拍拍屁股就可以走人的么弟、
殷殷弱弱,偶而大吼”好了,不要再說了!”的大舅、
用聒噪冒失來掩飾內心脆弱的小舅、
早已遠走高飛,卻不時接到電話必須趕回來的表兄弟姊妹、
還有那些攪和其中的姻親,以及在門外觀望的準姻親們。
這些劇中的角色,多麼八點檔,又多麼寫實。
《離家不遠》是十三位演員所共同創作的劇本,
浸濡著的是十三個家庭相簿的斑斑回憶,
堆成一個如沙丘般的家族史詩。
劇中的小男孩不停地填補、重整沙丘,
因為它是那麼輕易就可以被恣意妄行的腳步搗毀傾覆。
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開宗明義說得很清楚:
「幸福的家庭看起來都一樣,不幸的家庭卻各個不同。」
沒有人希望家庭不幸,
但無可否認地,「家」往往是意志的修練道場。
看這齣戲,不必擔心參不透導演用來說故事的手法;
你可以略過那些重複、格放、緩行、馱負,對位、
以及如舞蹈般的流動肢體。這並不會干擾你。
因為台上那些角色與角色之間的愛恨情仇,
札札實實就是你我的家族關係。
看戲的過程中,如果你流淚了,就讓淚流下來吧!
這就是人類之所以需要觀賞悲劇的原因;
在其中,我們發現潛藏在心中被壓抑的情緒原來並不孤獨,
我們感到被理解了,於是滿是塵埃的心靈得到洗滌,
於是我們願意在生命中做一些改變,
讓「悲劇故事」永遠只發生在舞台上。
動見体劇團的《離家不遠》要表達的是:
我們渴望回家,卻也迫不及待要離家。
我們都,在離家不遠的地方,想家。
演出訊息:台北藝術大學,展演藝術中心戲劇廳(台北市北投區學園路1號)
11/24(六)14:30及19:30、11/25(日)14:30、11/30(五)19:30、12/1(六)14:30及19:30、12/2(日)14:30
購票請洽兩廳院售票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