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研究_北宋徽宗_大觀通寶

 

大觀通寶小平錢 

 

邱建一2010.2.22.


 

IMG_4243.JPG 

大觀通寶(1107-1110)小平錢,徑25mm,重3.8g。左為廣穿實例,右為狹穿實例。


 

徽宗(1082-1135)本名趙佶,北宋第8位皇帝。他在位的期間共有7個年號,依序為建中(1102)、靖國(1102)、崇寧(1102-1106)、大觀(1107-1110)、政和(1111-1118)、重和(1118-1119)、宣和(1119-1125)

徽宗即位之後隨即按照北宋的慣例,在每次改元之後都重新鑄造「年號錢」,再加上徽宗皇帝本人是一位文學家、書法家,所以他極注重錢幣的美觀與成色,崇寧4(1105)制定了「錢綱驗樣法」,之後再頒行「大觀新修錢法」,以確立錢幣的樣式準則,甚至他還親自御書錢文以提供各地錢坊(鑄錢工廠)鑄造。所以徽宗時期的錢幣不但精美,甚至在古泉學(錢幣學)的領域裡,被譽為與王莽齊名的古代鑄幣能手,由此可見徽宗錢受重視的程度。

徽宗時期的年號錢有8個大類,除了前述的6種以年號為錢文的年號錢之外[1],還包含整個宋代都在鑄造的「皇宋通寶」與徽宗自己單獨鑄造的「聖宋通寶」。這8大類錢幣之中包含篆、隸、楷、行、草各種書體,而其中又以徽宗親自書寫錢文,最具個人性書法風格的「瘦金體」(楷書)為代表。而上述的9種錢幣之中唯有「崇寧通寶」「大觀通寶」有徽宗親筆的瘦金體錢文,因此這兩種錢幣也最受重視。

「大觀通寶」鑄行於1107-1110年之間,共有5種面額[2],分別為「小平錢」(1元)、「折二錢」(2元)、「折三錢」(3元)、「當五錢」(5元)、「當十錢」(10元)[3]。這5種面額的錢幣均為宋徽宗親筆的瘦金體,錢文非常均整,筆畫飄逸挺拔、銀鉤鐵畫,極為美觀,再加上徽宗時期制定的「錢綱驗樣法」嚴格規定了鑄錢工坊的規整化,所以大觀通寶不但銅質成色足,而且非常均一少見異品,這是歷代古錢之中的精品,舉世公認。

雖然典籍記載共有5種面額的錢幣,但是以出土實例看來,以小平錢與當十錢最多,其他的幾種面額較為少見,這可能是因為實際使用上的便利性的緣故,所以面額1元與10元的錢幣為人民所樂用而廣泛流傳[4]。其中又以小平錢的數量最大,傳世及新出的大觀通寶小平錢在古幣市場非常常見,這是比較受收藏家歡迎的古幣之一,但由於徽宗迄今已有900多年歷史,所以品相好、鏽蝕少、磨損輕微的錢幣較為少見,也因此雖然它並非罕見的貨幣,但由於收藏家競逐品相較好的錢幣的緣故,所以古玩市場也出現了不少大觀通寶的作偽仿品[5],以因應市場需求。

大觀通寶小平錢均徑25mm、均重3.8g,青銅,少數個體出現俗稱「爐底錢」的白銅[6],由於它鑄造得極為規整精美,所以僅能勉強以錢穿的大小區分出「廣穿」、「狹穿」兩種版別[7]。廣穿的小平錢穿徑約0.6mm,狹穿約0.5mm,廣穿的小平錢較輕薄約1mm,狹穿的較為厚重約1.5mm。而這些區別只被當作是各地鑄錢工坊的些微差異性而已,所以這種錢幣幾乎沒有版別的問題存在,由此可見徽宗時期鑄幣工藝精湛實力。

 


[1] 徽宗即位的年號「建中」由於唐德宗已有此年號(780-783),所以徽宗並未鑄行「建中通寶」,他也隨即改元「靖國」,所以他將兩個年號並稱各取一字發行「建國通寶」。所以徽宗有7個年號,但實際上只有6種年號錢。

[2] 由於古代貨幣都是「記重錢」,所以面額越大的貨幣的個頭也越大,大觀通寶的折十錢錢徑約41mm,重約10g,它一眼就可以分出不同面額的出來。

[3] 韓建業,《中國古代錢幣》,頁:152。唐石父,《中國古錢幣》,頁:231-239

[4] 典籍雖記載有折二及折三錢存在,但出土實例的錢幣卻很難區分小平到折三之間的差異性,所以古泉界普遍懷疑它存在的客觀性(或曾經鑄行過),因為實際使用時確實很難區分,會造成貨幣換算時的混淆。

[5] 劉韞,《古錢幣收藏知識》,頁:54-55

[6] 所謂的白銅並非是特別鑄造的貨幣,它的來源是因為鑄銅時的銅汁來自於銅、錫、鉛三種的金屬的合金,所以比重較大的鉛會沈積於熔爐爐底較多,所以同一爐銅汁鑄造的錢幣,越靠近爐底的銅汁其中的鉛的含量越高,此時銅質會呈現較白的色澤,所以它被稱為「白銅」、「白錢」或「爐底錢」。

[7] 依據古錢幣收藏前輩林春雄先生的口述,大觀通寶小平錢的版別僅有廣穿與狹穿這兩種。這兩種版別的錢幣數量相當,通常混雜在一起被使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enra01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