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書目一百本(8)
化名奧林匹亞 Alias Olympia
原著:(美)Eunice Lipton
譯者:陳品秀
台北.遠流出版社,1997。
平裝,21x15cm,155頁。
NT 180
邱建一2010.5.18.
100518
在推薦這本書之前,我真的…真的考慮了很久。在心裡有兩個聲音互相地在對抗,一個說:「哇哇…!這真是一本有創意的書啊!」另一個聲音說:「但是,會不會太難了點?大家會看得懂嗎?」
西元1993年,Eunice Lipton寫了一本很有趣的藝術史著作《化名奧林匹亞》(Alias Olympia)(遠流1997,陳品秀中譯本)。這本書甫一出版,在藝術史學的圈內立刻造成很大震撼,因為它是小說、傳記、史學研究、作者心情日記…等多種體裁文體的混合體,像這樣的一本書不但讀者一時之間很難接受,甚至圖書館在典藏分類上也有實質的困難度。
對於一般讀者來說,實在不知道應該用什麼樣的角度來看待這本書!藝術史嗎?不太像!說它是小說嗎?又有太多的研究資料與原始文獻。誠如書評《藝術在美國》(Art in American)所說的:
「尋常的學術研究轉化為冒險故事,極不凡的嘗試,塑造了一種反學院或後學院的出版品。」
這本書以19世紀晚期活動於巴黎的一個名為維多莉安.莫涵(Victorine Meurent)的女子為主題。莫涵就是印象派畫家馬內(E. Manet)的〈奧林匹亞〉這件極具爭議性畫作中的那位模特兒,她具有挑戰力表情的臉孔、她充滿誘惑的赤裸身體,之後又再度出現在另一件更具有敵意的〈草地上的午餐〉之中。馬內至少以她為模特兒畫過9次,而她似乎也同時做過其他畫家的模特兒。
如果要問起,19世紀最知名的女性臉孔是誰?毫無爭議的,就是莫涵。她的臉孔、她的樣貌、她的身體,因為印象主義的畫家們以她為模特兒而永垂不朽。但是我們卻幾乎不知道這位著名女性的一生境遇?甚至連她的出生日期也要等到Eunice Lipton在1993年出版這本書之後才知道,對於一個人來說出生與死亡的日期算是很基本的資料,但對於莫涵來說卻是無比的奢侈。在巴黎市檔案處,莫涵的生日就深藏在這裡150年無人聞問:
「生於1844年2月18日,受洗於1844年2月19日。於聖伊莉莎白(Eglise Sainte Elisabeth)教堂。」
莫涵這位著名的模特兒,她的身影穿梭於19世紀中晚期各大畫家的畫室之間,因為她的存在而成就了我們已知的早期印象主義的名作,她以挑戰性的姿態出現在畫作當中,並成為藝術史熱烈討論的題材。1883年7月31,莫涵寄了一封信給馬內夫人,這封信的內容讓我們偷窺到模特兒晚年的淒涼處境:
「夫人:
如果我勾起你對馬內先生死亡的哀慟之情,我懇求您的原諒。
您是知道的,我曾多次為他的畫做模特兒,最出名的是他的傑作〈奧林匹亞〉。馬內先生對我很感興趣,他老是在說如果他賣了畫,他會保留一點獎賞給我,我那時是多麼的年輕、多麼的無憂無慮。
後來我去了美國,當我回來以後,馬內先生已經賣了許多作品給法爾(Faure)先生,並且告訴我,他打算給我一點錢。我拒絕了,並且很感激的謝過他,還告訴他如果我無法再做模特兒,我會記得他的承諾的!
這個時候比我想像得來得快,我最後一次碰到馬內先生,他還答應為我找一份戲院領位的工作,又說他會給我一筆錢以防萬一。你知道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急病就這樣奪走了你心愛的人。
我確確實實曾經決定不再叼擾妳,提醒妳這個承諾,可是不幸卻接二連三,降臨在我身上,我無法再從事模特兒的工作,我必須獨自照料年邁的母親,她現在完全無法工作,而最糟的是,我出了一點意外,傷了右手(折斷了一隻手指),所以在幾個月內將不能做任何工作。
夫人,情況是如此絕望,激起我提醒你馬內先生的善意與承諾。里昂.考拉.林霍夫(Leon Koella Leenhoff )先生和古斯塔夫.馬內(Gustave Manet)先生,這兩個人都能告訴你,馬內先生的確想過幫我的忙。
如果我的不幸和對他的懷念,能令你關心我的命運而伸出援手。那麼夫人,請接受我至深的感謝。
尊敬妳的維多莉安.莫涵,西元1883年7月31日。」
莫涵的這封信件是極少數被保存下來她的通信之一,內容可以明顯地看出她的確就是那個著名的模特兒本人,而在此時已39歲的她向馬內的夫人求援,希望可以獲得一些經濟上的支援,由此可見她的經濟狀況極度不佳。但最後,馬內夫人還是拒絕她了!她沒能從使她的臉孔聲名大噪的馬內家族身上拿到一分一毛錢!
莫涵的身影此時幾乎已經淡出了印象派畫家群體了。不過她似乎也是一個業餘畫家,參加過畫家協會、也試圖賣出自己的作品。現存有2件以簡單的餐廳名片空白的背面手寫的個展邀請函,第一件的內容是這樣的:
「維多莉安–路易絲.莫涵,工業館展出的藝術家,邀請您來參觀她的素描,謝謝您!」
而第二件的內容卻新增了幾行字:
「維多莉安–路易絲.莫涵,工業館展出的藝術家。我是〈奧林匹亞〉馬內先生名畫中的主題人物,我邀請您來看這張素描,謝謝您!」
這兩件展覽邀請卡真是令人辛酸,第一件邀請卡還試圖以一個畫家的身分邀請大家來看展覽。但可能展覽不如預期,所以絕望的莫涵只能掙扎地以自己曾擔任馬內的模特兒這件事作為消費品,希望能爭取到一些觀眾或是買家。
根據一些傳記作家的記載,莫涵於1928年死亡,但實際上巴黎市的檔案資料明明就白紙黑字地說她是在1927年過世的。至於為何大家都說是1928年則已是無可考了!反正她只是位模特兒而已,所以到底是1927年或是1928年有差別嗎?
過去的藝術史著作裡莫涵的形象永遠以負面的姿態被描述著:「維多莉亞.莫涵只是一位來自於巴黎街頭、不幸的下層社會的模特兒。她既酗酒也雜交,她的塗塗抹抹並不成功,她的堅持和野心是愚蠢的,她是個悲慘、失敗的角色,一個失敗者。」
但是事實真是如此嗎?還是這只是在一個極度階級化、以及性別差異化的社會裡對女性的通常看法而已?讀完這本書,相信每個人都會明白,在光鮮亮麗的19世紀的社會表象裡,骨子裡的真實黑暗面!
附圖:
馬內,1863年,〈奧林匹亞〉。
馬內,1863年,〈草地上的午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