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門寺資料集成(22)
法門寺考古發掘報告:
第三枚佛指舍利(特3)
邱建一2010.9.25.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法門寺博物館、寶雞市文物局、扶風縣博物館,《法門寺考古發掘報告》(上),北京.文物,2007。第四章、第八節。頁:274-5。
標本FD5:044特3,骨質,高3.89-3.94,大端長短徑1.89-2.05,小端長短徑1.81-1.93,中腰最小徑1.9、大徑1.93,壁厚0.15-03,孔徑大端1.61、小端1.46.釐米。裂縫寬0.02釐米。重9克。
第三枚佛指舍利的質地為一段管狀,其形制是縱向略呈彎曲狀,斷面形狀外緣近似六面體,骨管內腔近似橢圓形,緣口加工呈方形。骨管兩端粗細不一,兩端緣口不齊整,但較光潔。骨管外壁通體發亮光潔,隱約可見到極細線的橫向平行條紋,在骨管兩端緣口內壁也有相似的環狀平行條紋,應是原始加工痕跡。骨管外壁有三條人工刻劃之縱向平行條紋,中間一條紋路較長,但未通貫兩端。兩側三條紋路較短,合成為「品」形。另一條不規則的裂紋貫通骨管外壁。骨管內壁中部有三個圓形凹坑,略呈品字狀排列形式,在其附近散布有針頭尖大小的凹斑數個。骨管通體呈牙黃色,相對集中地分布了許多大小不一的深棕色斑點,較大斑點直徑約1毫米左右。
第三枚佛指舍利據《大唐咸通啟送岐陽真身志文》所載應為「真身」,亦志文中所稱的「靈骨」、「金骨」。原供奉於地宮後室北壁正中部位之下的秘龕內之盝頂鐵函(FD5:044)中,鐵函佈滿焦茶色鏽,其外包裹的絲綢已朽壞。
打開鐵函後有兩枚水晶球(FD5:044-1、2)原裝於羅底蹙金鏽朱袋中,函面鋪有羅面絹裡的絲織物;清理完函內絲綢殘片後,提取出鎏金四十五尊造像盝頂銀寶函(FD5:044-4),函上有「奉為皇帝敬造釋迦牟尼真身寶函」字樣。揭開鎏金頂銀函內有漆木函並存有液體。
漆木函(FD5:044-5),銀包四角,深褐色、描金,已散壞。漆木函內有嵌寶水晶槨子(FD5:044-9),槨下有木墊,長10.6、大頭5.5、小頭4.5釐米。槨周有菩薩、金剛等小木雕像(FD5:044-3、6、7、8)用來護持舍利。槨子內有纏有黃絹絲帶的壺門座玉棺(FD5:044-10),玉棺大端有牙指環(FD5:044-12)與玉指環(FD5:044-11)各一枚,還有鎏金銀戒指(FD5:044-13)一枚,五顆環形綠琉璃珠。
揭開棺蓋,靈骨靜臥於棺中,有霉點附於靈骨之上,色乳黃,有裂紋,臘質感較強。(彩版二五三,3)
第三枚佛指舍利(特3)。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