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赫赫宗周》導覽兩三事

「師同鼎」底部神秘的三角形符號 

 

汪  檍  2012.12.25


 

導覽兩三事....


上週六下午故宮的"赫赫宗周"導覽現場

當大家一起參觀到「師同鼎」時

新月社一位朋友提問:

「為什麼鼎的底部有三角形的神秘形狀」

 

當下我回答不太出來

只說:「底部的紋路一般跟鑄造時範塊有關」

但為什麼是這神秘的三角形我也不知道

因為這檔展我晃來晃去看了不下五遍

從來沒把頭伸到鼎的底部去看底下藏了什麼秘密

但覺得這個題問很有趣

也很想知道為什麼...


所以回去就再翻了翻一些資料希望能找到個合理解釋

後來很幸運的給我找到了

所以PO上來希望上場導覽的朋友們能得到解答嚕....

===========================================================

 


圓鼎的「鼎耳」和「鼎足」間的配置關係有個長期而複雜的演變過程

因為圓鼎有   兩個耳   三個足

在配置關係上有一定難度

像方鼎就沒有這種問題(因為方鼎有兩耳四足)


(一)商代早期

 

商代早期圓鼎的鑄造方式是

將圓鼎的其中一耳和一足安排在同一垂直線上

IMG_0629

其於兩足再安排於另一耳的兩旁

這種兩耳三足的安排關係為「四點配置

IMG_06288

鼎底部三足間會留下Y形的範線

Y的每個角度皆為120度

 

這樣會產生一個問題是:

上層的兩個耳和下層的三個足在使用正視的視點觀看時會搭不起來,沒辦法對稱

當兩耳取正時,三足會不對稱

若三足取正時,兩耳又會偏離鼎的中心線無法對稱

 

會產生這種瑕疵的因素來自於鼎的鑄造技術

因為只使用三塊範塊製造

其中一耳與足必須要連耳通足,直達器底

這種三塊範塊的分法稱之為「壁範過足包底鑄法

因此在這時期圓鼎的特徵是

鼎足多呈現錐形,足裡是中空的

而且足部沒辦法做太高

 

(二)商代後期

 

商代後期的圓鼎

改善了「壁範過足包底鑄法」的缺點

在三塊範塊之下又在增加了一塊三角形的底範

也就是鼎下層的三個足部的配置關係不用再受置於上層的兩個耳

使三足二耳可以安排為「五點配置

 

IMG_0628

取得五個點之間完美的平衡對稱關係

(在鼎底部三足間會留下三角形的範線)

 

觀看視角正視時

三足會穩立於雙耳之間

增強器形整體的美感及穩定度

IMG_0630

 

而足部也因此能夠脫離錐形的限制

可以再加高

並且發展出柱形、獸足形的變化

 

而西周師同鼎底部神秘的三角形就是新技術改良後

底範的形狀所留下的記號喔

 

參考資料:《中國美術史》王朝聞主編  齊魯出版社

 

=============================================


感謝第一場導覽參與的朋友們熱烈主動的提問討論

真的很喜歡跟大家一起看展討論的感覺

藝術史是個需要越多人一起討論

觀點更全面的領域

非常適合全民參與的活動

誰叫它是一門統合性的學門=  =

每個人都可能是專家

每個人都可能注意到別人沒注意到的角度

無論是繪畫還是器物

不是光懂歷史或繪畫就足夠

最好能再懂一些語文、服裝、建築、創作、材料、化學等等等等等越多越好...

越多人一起觀察討論

越幫助彼此盡可能去多元全面的形塑歷史真實面貌的可能性

如果之後有更多有趣特殊的討論也會盡量PO在網上跟大家分享

有任何錯誤或不同的解釋及新觀點

也歡迎大家能踴躍一起提出來討論

非常感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enra01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