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赫赫宗周》導覽兩三事
「師同鼎」底部神秘的三角形符號
汪 檍 2012.12.25
導覽兩三事....
上週六下午故宮的"赫赫宗周"導覽現場
當大家一起參觀到「師同鼎」時
新月社一位朋友提問:
「為什麼鼎的底部有三角形的神秘形狀」
當下我回答不太出來
只說:「底部的紋路一般跟鑄造時範塊有關」
但為什麼是這神秘的三角形我也不知道
因為這檔展我晃來晃去看了不下五遍
從來沒把頭伸到鼎的底部去看底下藏了什麼秘密
但覺得這個題問很有趣
也很想知道為什麼...
所以回去就再翻了翻一些資料希望能找到個合理解釋
後來很幸運的給我找到了
所以PO上來希望上場導覽的朋友們能得到解答嚕....
===========================================================
圓鼎的「鼎耳」和「鼎足」間的配置關係有個長期而複雜的演變過程
因為圓鼎有 兩個耳 三個足
在配置關係上有一定難度
像方鼎就沒有這種問題(因為方鼎有兩耳四足)
(一)商代早期
商代早期圓鼎的鑄造方式是
將圓鼎的其中一耳和一足安排在同一垂直線上
其於兩足再安排於另一耳的兩旁
這種兩耳三足的安排關係為「四點配置」
鼎底部三足間會留下Y形的範線
Y的每個角度皆為120度
這樣會產生一個問題是:
上層的兩個耳和下層的三個足在使用正視的視點觀看時會搭不起來,沒辦法對稱
當兩耳取正時,三足會不對稱
若三足取正時,兩耳又會偏離鼎的中心線無法對稱
會產生這種瑕疵的因素來自於鼎的鑄造技術
因為只使用三塊範塊製造
其中一耳與足必須要連耳通足,直達器底
這種三塊範塊的分法稱之為「壁範過足包底鑄法」
因此在這時期圓鼎的特徵是
鼎足多呈現錐形,足裡是中空的
而且足部沒辦法做太高
(二)商代後期
至商代後期的圓鼎
改善了「壁範過足包底鑄法」的缺點
在三塊範塊之下又在增加了一塊三角形的底範
也就是鼎下層的三個足部的配置關係不用再受置於上層的兩個耳
使三足二耳可以安排為「五點配置」
取得五個點之間完美的平衡對稱關係
(在鼎底部三足間會留下三角形的範線)
觀看視角正視時
三足會穩立於雙耳之間
增強器形整體的美感及穩定度
而足部也因此能夠脫離錐形的限制
可以再加高
並且發展出柱形、獸足形的變化
而西周師同鼎底部神秘的三角形就是新技術改良後
底範的形狀所留下的記號喔
參考資料:《中國美術史》王朝聞主編 齊魯出版社
=============================================
感謝第一場導覽參與的朋友們熱烈主動的提問討論
真的很喜歡跟大家一起看展討論的感覺
藝術史是個需要越多人一起討論
觀點更全面的領域
非常適合全民參與的活動
誰叫它是一門統合性的學門= =
每個人都可能是專家
每個人都可能注意到別人沒注意到的角度
無論是繪畫還是器物
不是光懂歷史或繪畫就足夠
最好能再懂一些語文、服裝、建築、創作、材料、化學等等等等等越多越好...
越多人一起觀察討論
越幫助彼此盡可能去多元全面的形塑歷史真實面貌的可能性
如果之後有更多有趣特殊的討論也會盡量PO在網上跟大家分享
有任何錯誤或不同的解釋及新觀點
也歡迎大家能踴躍一起提出來討論
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