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紀前的行會組織:聖路加工會

 

嗅糞刑:工會的恥辱刑

 

邱建一2013.11.10.


Giorgio_vasari,_san_luca_ritrae_la_vergine,_oratorio_di_san_luca,_annunziata

瓦薩利(Giorgio Vasari,1511-1574),約1565年,〈聖路加繪製聖母子〉(濕壁畫)。聖路加被認為是「醫師、畫家、雕版師、木刻師...行(工)會」的守護聖人,一般我們都稱叫它「聖路加工會」。


 

每年的10月18日,是天主教世界的聖日之一,這一天是畫家與醫師的主保聖人(守護聖人):聖路加(Saint Luke)的聖日,在過去醫師與畫家都在這一天都要掛上休假日的告示,大家都要到教堂向路加祈禱舉行各種儀式,以取得他的庇佑與祝福。現代人可能很難理解,在現今社會裡風馬牛不相及的醫師與藝術家,居然屬於同一個團體?這又是怎回事呢~

 

不過,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首先得從路加開始談起。

 

路加是〈路加福音〉與〈使徒行傳〉的作者,所以談到這位使徒時,大家都用「Saint Luke the Evangelist」來描述他。但這個字在這裡有點難翻譯,Evangelist原本意思是「傳播者」,但究竟這個字詞的意思,應指的是路加撰寫了福音書,基督教的理念因此得以傳播,所以我是覺得應該翻譯為「傳經者」比較適當點。

 

雖然聖路加撰寫的福音書非常有名,但是聖經裡僅提到這位使徒3次而已,所以至今對他的生平經歷還是不太清楚。我們僅知道,路加是另一位使徒保羅在傳道時的「同工(伴)」,之後保羅被羅馬總督囚禁時,路加曾前去照顧被關在監獄中的保羅,所以保羅稱他為「親愛的醫師」,但這裡所謂的「醫師」是他真的是一位醫師嗎?這是有點小爭議的。因為,此時的保羅被關在監獄中,而羅馬人允許他可以有同伴前往監牢照顧,所以或許保羅只是用這個詞彙來描述路加前來照顧就像是個醫師一樣,而不是說他就真的是一個醫師。

 

但不管我們怎推論路加的真實身分,由於保羅的一句話,所以從羅馬帝國晚期當基督教被承認是唯一的國教之後,使徒路加就被認為是「醫師與醫護人員」的主保聖人了,現今歐洲有許多醫院都是用路加的名字來命名的,而醫院裡病房懸掛的畫像,也常常以聖路加為主題。

 

但是,聖路加又是如何與藝術的領域結合的呢?

這種說法的來源,最早是由一個叫做約翰.達瑪瑟(John Damasus,約676-749)的人開始的,後來他也被封為聖人,為了避免與使徒約翰相混淆,由於他來自於大馬士革,所以一般我們都叫他「大馬士革的聖約翰」。這位第8世紀的虔誠信徒,晚年時潛心著作,後來被收錄於一本叫做《明智的泉源》的基督教早期著作當中,在這本書裡他信誓旦旦地表示,瑪利亞與耶穌(聖母子)地一次被畫下來就是出自聖路加之手。

 

我們並不知道大馬士革的聖約翰的說法語出何據?但是我們很確定地知道,中世紀以來的「畫家行會」(職業工會)因此把聖路加當作是主保聖人,所以聖路加工會除了醫師之外,也加入了藝術家的行列。

 

西元第9世紀以來,由於以城堡為中心的城鎮開始興起,所以居住在城鎮裡的技術工匠為了維護自己利益避免與外來者競爭,同時也為了確立一個明確的交易規範,所以各行各業都興起了「行會」(Gulid)組織,西元11世紀之後達到頂峰。行會很類似現今的工會,明確規定入行的規則、營業的方法與會員應盡的責任與義務。

每一個行會都會找個主保聖人,作為特定領域的保護者或指導者,路加同時被醫師與藝術家選定為該行會的主保聖人。但這個行會的成員太過於複雜了,能參與的成員包括:「醫師、護理人員、畫家、雕版師、木雕師...」,所以為了方便稱呼,所以這個以醫師與藝術家為成員的行會,因此被通稱為「聖路加行(工)會」。

 

而目前已知最早的行會是麵包師組成的麵包師行會,主保聖人是聖海倫娜(君士坦丁大帝的母親),傳說聖海倫娜經常施捨麵包給窮人,為了避免劣質麵包損害健康,因此明確規定施捨用麵包的質量,自此她成為麵包師的主保聖人。

 

以麵包師行會來說,這個行會明確地規定每個麵包師在製作麵包的「質量、大小、種類、重量、價格」。並且建立了麵包學徒的學習過程,以控制每個城鎮裡的麵包師人數,甚至還明確地規範食用麵包的方法,例如

「食用麵包時,用麵包皮來擦拭刀叉。舊麵包不可丟棄,可用來當做碟子,作為盛裝菜餚之用....。」

 

麵包師行會甚至有自己的處罰方法,不按照規定者輕則罰款,重則處以刑罰。當然,行會不是法院,當然不能對不守規定者施加以嚴厲的手段,不能施以砍頭、斷足....這些足以殘害對方肢體的處罰,這是貴族的專利,行會是不可以侵權的。但是,麵包師行會對於不守規定的會員還是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處置,以逐出這些傷害麵包師名譽的壞份子。

 

西元1280年,有個很著名的例子發生在現今的瑞士的蘇黎士,當時有個叫做瓦克博魯(Wackerbold)的麵包師,向來惡名昭彰,他製作的麵包偷斤減兩重量不足,市民向行會檢舉之後,行會派人前往這位麵包師的店鋪檢查,證實確實重量不足欺騙消費者。行會向市長報告之後以行會的規章處罰,除了宣布將這為麵包師逐出行會,並且向鄰近城鎮發出通知,永遠禁止他再製作麵包之外,還處以最嚴厲的「嗅糞刑」。

 

所謂的嗅糞刑是一種恥辱刑,當時許多各行各業的行會普遍都有這樣的懲處方式,這位麵包師被關在一個用木條臨時製作,隨時可以打開門的籠子裡吊起來,籠子下挖掘一個大坑,裡面盛滿糞便,然後不給這位麵包師飲水和食物,他自己隨時可以決定跳下來,但會跌入糞坑之中....。

據說,這位被處罰的麵包師在眾人的哄笑聲中難耐口渴與糞便臭味,被關在籠子裡2天後自己打開籠子跳下糞坑,之後滿身惡臭地返回住家。幾天後,這位羞愧難當的麵包師引火自焚,在自己家裡活活地被燒死。

 

瓦克博魯因為「嗅糞刑」而自殺的事件發生之後,消息很快地傳遍歐陸各地。各地聽聞消息的麵包師為了避免自己製作的麵包有斤兩不足的問題,所以當有人買1打12個麵包時,都自動自發地多加1個麵包不另外收費,麵包師的一打麵包不是12個而是13個,因此而成為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時期歐陸麵包師的慣例。

麵包行會的嗅糞刑的例子彰顯出中世紀以來,各個職業工匠組成的團體不僅是名義上的組織而已,而是一個強而有力的仲裁機構,對會員有實質約束及懲處效力的。

 

當然,各行會的規章也不盡然只是規範與懲處而已,也有互助與福利的部份。

 

以聖路加工會來說,這個行會規定凡是加入的人,不止他自己本人是行會的一員,包含他的父母、妻子與子女也同時自動成為行會的成員。

至於加入會的資格,則是由各城鎮的畫家工作室推薦,這些被推薦的人必須是在畫室裡待過6年的學徒,前3年是「見習學徒」,後3年稱為「助手」。6年習藝期滿之後,由畫家本人認可並推薦給工會,且必須繳交2件作品作為審核之用。審核通過之後,這位剛出師的學徒才會被賦與「大師」(Master)的頭銜,之後才可以承接繪畫委託案。

 

聖路加工會有這樣的規範:

每個城鎮依其人口大小規模,可接受成為認可的畫家(大師)人數有一定的限制,每年大致有2-3個名額,有時甚至得等到年老的會員過世之後,才允許遞補一個新的會員。

而且,每個畫家每年接受委託的案件有一定的數量,以避免排擠到其他會員的生意。工會還規定,接受任何一件的委託案,都得先到工會登記,而且每一件作品都得繳交一定比例的費用,以作為行會的會費。

 

至於行會則利用收取來的會費,除了用來資助剛獲得認可的畫家成立工作室之外,還用來照顧年老無力謀生的會員,甚至會員本人死亡後,還會繼續支付一筆年金給他寡居的妻子。但也為了避免侵犯到其他會員的權利,這位領取年金的寡婦如果再嫁,也得嫁給同是聖路加工會的成員,否則得支付一筆相對等的金錢,以償還先前支付給她的年金。

聖路加工會在各城鎮都有分支機構,所以會員旅行時,到每個城鎮都可以出具工會核發的工作許可證,以獲得食宿的優惠與照顧。我們知道,當時的提供餐飲的旅店裡,同一工會的人不管彼此是否熟識都會坐在同一桌用餐,除了這是一種習慣之外,同時也是彼此交換資訊的來源。

 

9世紀興起的行會,一直持續到18世紀中期國家興起,由國家資助的官方沙龍(官方工會)取而代之為止!官方沙龍雖然可以理解為新型態的工會組織,但在運作時牽涉到太多的政治操作因素,反倒沒有像是過去的行會那樣受到技術工匠們的支持,所以影響力也大不如前了~

 

有人認為行會的運作太過於保守,這是阻礙進步的障礙。但至少在18世紀之前的技術工匠,因為行會而緊密地連結在一起,他們一生無論生老病死都與行會息息相關。這是一種社會約束力量,也是建構穩定的社會結構的基礎組織。

這是真實的歷史,不容忽視!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menra0131 的頭像
    amenra0131

    Blog邱建一 // 蠹魚的第一千種死法!

    amenra01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